桥梁结构体系 作者:肖汝诚 等著出版时间:2013年版内容简介《桥梁结构体系》将力学和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较系统地介绍了不同类型桥梁的承载和传力特点,主要包括绪论,构件、连接与约束,梁桥体系,拱桥体系,斜拉桥体系,悬索桥体系,桥梁结构体系合理受力状态及其确定方法等内容,最后在分析总结各种体系变化方法的基础上,揭示了体系创新的规律。 《桥梁结构体系》可作为桥梁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桥梁方向的技术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目录第1章 绪论1.1 力、构件、结构体系1.2 桥梁结构体系的分类1.3 各种体系的受力特点1.4 评判桥梁结构体系优劣的标准1.4.1 桥型合理准则1.4.2 受力合理准则1.4.3 外部约束合理准则1.4.4 内部连接方式合理准则1.4.5 刚度配置合理准则1.5 本书主要内容本章参考文献第2章 构件、连接与约束2.1 受弯构件2.1.1 桥梁结构中的受弯构件2.1.2 基本受力特点2.2 拉压构件2.2.1 桥梁结构中的拉压构件2.2.2 基本受力特点2.3 压弯构件2.3.1 桥梁结构中的压弯构件2.3.2 基本受力特点2.4 连接与约束2.4.1 连接2.4.2 约束2.5 构件与连接技术新发展本章参考文献第3章 梁桥体系3.1 梁桥体系的发展3.1.1 古代梁桥体系3.1.2 近代梁桥体系3.1.3 现代梁桥体系3.2 梁桥体系组成与受力特性3.2.1 体系组成3.2.2 体系的基本受力特性3.3 体系参数及其对受力形态的影响3.3.1 体系分类3.3.2 内部连接3.3.3 外部约束3.3.4 主要构件受力分配3.4 总体布置参数对受力性能的影响3.4.1 梁的高跨比3.4.2 边中跨比3.4.3 连续刚构桥桥墩的高跨比与墩型3.4.4 部分实桥总体布置参数3.5 工程实例3.5.1 无伸缩缝梁桥——益阳至常德高速公路上跨立交桥3.5.2 连续梁桥——南京长江二桥北汊桥3.5.3 T形刚构桥——重庆长江大桥3.5.4 连续刚构桥——云南红河大桥3.5.5 边跨固结的连续刚构桥——四川泸州长江二桥3.5.6 V形刚构桥——广州琶洲珠江大桥3.5.7 连续刚构一连续梁组合体系——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本章参考文献第4章 拱桥体系4.1 拱桥体系的发展4.1.1 古代拱桥体系4.1.2 近代拱桥体系4.1.3 现代拱桥体系4.2 拱桥体系组成与受力特性4.2.1 体系组成4.2.2 体系的基本受力特性4.3 体系参数及其对受力性能的影响4.3.1 体系分类4.3.2 外部约束4.3.3 内部连接方式4.3.4 主要构件受力分配4.4 总体布置参数对受力性能的影响4.4.1 矢跨比4.4.2 边中跨比4.4.3 拱轴线4.4.4 吊杆布置形式对系杆拱桥受力的影响4.5 工程实例4.5.1 软土地基条件下的上承式拱桥——昆山市跨娄江三座拱桥4.5.2 中承式刚构与拱组合体系——重庆菜园坝大桥4.5.3 多跨连续钢桁架拱梁组合体系——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4.5.4 飞鸟式梁拱组合体系——上海卢浦大桥4.5.5 尼尔森体系拱——日本新浜寺桥4.5.6 无风撑系梁拱——温州南塘河大桥4.5.7 斜靠式梁拱组合体系——昆山玉峰大桥本章参考文献第5章 斜拉桥体系5.1 斜拉桥体系的发展5.1.1 古代斜拉桥体系5.1.2 近代斜拉桥体系5.1.3 现代斜拉桥体系5.2 斜拉桥体系组成与受力特性5.2.1 体系组成5.2.2 体系的基本受力特性5.3 体系参数及其对受力性能的影响5.3.1 体系分类5.3.2 外部约束5.3.3 内部连接方式5.3.4 主要构件受力分配5.4 总体布置参数及其对受力性能的影响w5.4.1 总体布置参数5.4.2 边中跨比5.4.3 主梁宽跨比5.4.4 索塔塔跨比5.4.5 塔上锚索间距(拉索角度)5.4.6 调整斜拉桥体系受力性能的方法5.5 斜拉桥体系的特殊力学问题5.5.1 CFRP与钢组合拉索斜拉桥5.5.2 多塔斜拉桥体系5.5.3 部分斜拉桥5.6 工程实例5.6.1 双塔半飘浮体系——苏通大桥5.6.2 双塔单索面斜拉桥体系的比较5.6.3 双塔部分地锚斜拉桥——西班牙卢纳桥5.6.4 独塔斜拉桥——法国塞塞勒桥5.6.5 斜拉桥与连续梁组合体系——美国东亨廷顿桥5.6.6 多柱斜拉桥——美国弗雷德·哈特曼桥5.6.7 部分斜拉桥——日本日见桥本章参考文献第6章 悬索桥体系6.1 悬索桥体系的发展6.1.1 古代悬索桥体系6.1.2 近代悬索桥体系6.1.3 现代悬索桥体系6.2 悬索桥体系组成与受力特性6.2.1 体系组成6.2.2 体系基本受力特性6.3 体系参数及其对受力性能的影响6.3.1 体系分类6.3.2 外部约束6.3.3 内部连接6.3.4 主要构件受力分配6.4 总体布置参数对受力性能的影响6.4.1 总体布置参数6.4.2 垂跨比6.4.3 边中跨比6.4.4 高跨比、高宽比和宽跨比6.5 多塔多跨悬索桥6.5.1 多跨悬索桥类型6.5.2 传统连续多跨悬索桥6.5.3 双缆多跨体系6.6 其他体系6.6.1 独塔悬索桥6.6.2 单索面悬索桥6.6.3 超大跨体系6.6.4 潜浮式倒悬索体系6.7 工程实例6.7.1 三跨连续扁平钢箱梁悬索桥——丹麦大贝尔特东桥6.7.2 三跨简支钢桁梁悬索桥——日本明石海峡桥6.7.3 单跨塔梁分离式钢桁梁悬索桥——湖南吉首矮寨大桥6.7.4 双跨连续钢箱梁公铁两用悬索桥——香港青马大桥6.7.5 三塔两跨连续钢箱梁悬索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本章参考文献第7章 桥梁结构合理设计状态7.1 概述7.1.1 合理设计状态7.1.2 桥梁受力状态的确定方法7.2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合理设计状态7.2.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合理成桥状态7.2.2 基于合理成桥状态的预应力索设计方法7.2.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合理施工状态7.2.4 算例7.3 拱桥结构合理设计状态的确定7.3.1 拱桥的合理成桥状态7.3.2 合理拱轴线的确定7.3.3 拱桥合理施工状态7.3.4 算例7.4 斜拉桥结构合理设计状态的确定7.4.1 斜拉桥的合理成桥状态7.4.2 索力优化计算方法7.4.3 斜拉桥合理施工状态7.4.4 部分斜拉桥的合理设计状态7.4.5 算例7.5 悬索桥的合理设计状态7.5.1 缆索计算理论基础7.5.2 悬索桥合理成桥设计状态7.5.3 悬索桥合理施工状态7.5.4 自锚式悬索桥的合理设计状态7.5.5 算例本章参考文献第8章 桥梁结构体系的变化与创新8.1 概述8.2 结构体系间的组合与协作8.2.1 斜拉桥与梁桥、刚构桥的组合协作8.2.2 斜拉桥与悬索桥的组合协作8.2.3 斜拉桥与拱桥的组合协作8.2.4 拱桥与梁桥、刚构桥的组合协作8.3 主要受力构件的分合变化8.3.1 主梁的分与合8.3.2 主拱的分与合8.3.3 塔墩的分与合8.3.4 缆索的分与合8.4 构件尺寸与约束连接的变化8.4.1 主要受力构件的尺寸变化8.4.2 体系的约束变化8.4.3 体系的内部连接变化8.5 桥梁发展的未来8.5.1 未来的桥梁工程8.5.2 新材料、新体系、新技术8.5.3 实现桥梁更好的跨越本章参考文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