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地下水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 作者:陈南祥,屈吉鸿 著出版时间:2012年版内容简介 陈南祥、屈吉鸿编著的《灌区地下水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论述了灌区地下水承载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及在典型灌区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灌区地下水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及研究基础等基本理论,灌区水文循环的基本理论与模型,典型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立,基于指标体系的灌区地下水承载力评价模型,灌区地下水承载力多目标评价模型,灌区地下水承载力风险分析。全书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内容翔实,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灌区地下水承载力评价理论与实践》可供从事水利、环境、农业工程、水文地质等相关专业的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目录前言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1.2.2 灌区水文循环研究现状1. 2.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 3.1 主要研究内容1.3.2 技术路线第2章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理论探析2.1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2.1.1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的概念2.1.2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的内涵2.1. 3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的特征2.2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影响因素2.2.1 水资源数量和质量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方式2.2.3 生态环境状况2.2.4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2. 5 科技水平2.2.6 人口及生活水平2.2.7 其他资源2.2.8 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2.3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2.3.1 灌区水资源一社会经济一生态环境复合系统2.3.2 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文循环过程与机制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2.3.4 广义水资源系统理论2.4 本章小结第3章 灌区水文循环的基本理论与模型3.1 灌区水循环模式3.1.1 自然水循环系统3.1. 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1.3 灌区自然-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模式3.2 SWAT和MODFLOW耦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3.2.1 SWAT模型概述3.2.2 MODFLOW模型概述3.2.3 SWAT模型的不足与改进3.2.4 SWAT-MODFLOW耦合模型的结构3.2.5 SWAT-MODFLOW耦合模型的原理3.3 本章小结第4章 典型灌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建立4.1 研究区概况4.1.1 自然地理4.1. 2 灌排河渠4.1.3 水文地质条件4.1. 4 水资源水环境状况4.2 水文模型基础数据构建4.2.1 地形4.2.2 土壤属性4.2.3 土地利用类型4.2.4 气象数据4.2.5 水文地质参数4.2.6 农业管理措施4.3 水文模型建立4.3.1 流域划分4.3.2 水文响应单元HRtfs划分4.3.3 地下水数值模型4.4 水文模型率定和验证4.4.1 模型率定4.4.2 模型验证4.5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评价4.5.1 水资源评价4.5.2 水资源可用量4.6 本章小结第5章 基于指标体系灌区地下水承载力评价模型5.1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5.2 地下水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5.2.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5.2.2 评价典型年及评价分区5.2.3 评价指标及等级界定5.2.4 地下水承载力模糊层次综合评价5.3 地下水承载力TOPSIS评价模型5.3.1 评价原理和模型5.3.2 基于TOPSIS法承载力评价5.4 本章小结第6章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多目标评价模型6.1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多目标评价原理和流程6.1.1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多目标评价原理6.1.2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多目标评价流程6.2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多目标评价模型6. 2.1 模型建立6.2.2 目标函数6.2.3 约束条件6.3 模型求解6.3.1 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方法6.3.2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6.3.3 基于TOPSIS法的承载力多目标PsO算法6.4 灌区需水量预测6.4.1 农业需水预测6.4.2第二产业需水预测6.4.3第三产业需水预测6.4.4 生活需水预测6.4.5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6.4.6 需水总量6.5 地下水承载力评价6.5.1 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6.5.2 现状年地下水承载力6.5.3 规划水平年地下水承载力6.6 本章小结第7章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风险分析7.1 引言7.2 地下水承载力风险的定义7.3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风险因素7.4 灌区地下水承载力风险计算方法7.4.1 蒙特卡罗法的原理7.4.2 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7.4.3 地下水承载力风险计算步骤7.5 人民胜利渠灌区地下水承载力风险分析7.5.1 风险因子及其概率分布7.5.2 风险评价指标7.5.3 地下水承载力风险分析7.6 本章小结第8章 结论与展望8.1 结论8.2 展望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