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重大水利建设研究 1949-1966 出版时间: 2016年版丛编项: 李良玉教授与其博士生文丛内容简介 《苏北地区重大水利建设研究(1949-1966)/李良玉教授与其博士生文丛》依托大量的原始档案和报刊等一手资料,以及文献汇编、回忆录等史料,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江苏政权[苏北区党委(1953年前)和中共江苏省委(1953年后)]关于治理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战略决策形成的背景、治理规划的制定、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论述“大跃进”运动对苏北地区水利建设的特殊影响。《苏北地区重大水利建设研究(1949-1966)/李良玉教授与其博士生文丛》稿重点关注了苏北地区水利建设中的社会动员问题,包括民工的动员、组织和施工管理方式,工资标准问题,以及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与办法、水利移民的安置问题。目录绪论第一章 苏北地区概况及水系分布第一节 江苏的建置沿革第二节 苏北地区的水系变迁一、宋、金以来黄河夺淮的历史二、黄河夺淮对苏北水环境的影响第二章 淮河下游水系重大水利建设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淮河流域的严重灾情及治淮方针的确定一、淮河流域的严重灾情二、中共中央两次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三、治淮方针与原则的确定四、治淮委员会的成立与三次淮委会议的召开五、治淮规划的编制第二节 国家治淮部署中的苏北水利工程——1949-1957年苏北治淮的成绩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苏北水利工程二、“一五”计划时期的苏北水利工程第三节 苏北灌溉总渠的开挖一、从淮河入海水道到苏北灌溉总渠二、苏北灌溉总渠的兴建三、遗留问题的解决四、开挖入海水道的漫长历程第四节 三河闸的兴建一、工程规划及技术设计二、施工前的准备三、三河闸工地的拼搏第五节 洪泽湖的综合治理一、洪泽湖大堤的修复与改建二、洪泽湖蓄水位之争三、湖周地区的治理与开发第六节 淮河人江水道的整治一、从暂时的尾闾到重要的泄水通道二、清障以畅其流三、筑堤以束水归槽四、被“文革”打断的综合治理第三章 沂沭泗水系重大水利建设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沂沭泗流域的灾情及易灾原因第二节 流域规划的制定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治导会议二、流域规划的制定与修正第三节 导沂重点工程的实施——新沂河的开挖与续建一、河线查勘与工程设计二、洪泛区挖出的新河道三、三次续建工程第四节 苏鲁两省协力治水的成果——新沭河的开辟一、开挖干河二、河道加固工程第四章 里下河“锅底洼”的治理第一节 淮河下游的“锅底洼”一、里下河地区的历史状况二、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及易灾原因第二节 从治涝防洪到综合整治的治理思路一、以治涝、防洪为主的治理规划二、综合治理思路的形成第三节 里下河地区的工程布局一、“四分开,两控制”二、“大引,大排,大调度”第五章 “大跃进”对水利建设的特殊影响——江苏省的“水利大跃进”运动第一节 “大跃进”运动前后的国家形势一、国内政治的发展形势二、中央水利方针的制定第二节 江苏的水利跃进规划一、最初的全省性水利规划便带有“冒进”性二、极“左”方针在江苏的贯彻三、高指标的“4月草案”四、层层加码的“7月提纲”第三节 “大跃进”时期水利工程概述一、防洪工程二、排涝工程三、灌溉工程第四节 “淮水北调,分淮人沂”工程一、以“旱改水”为中心的农业改制二、从盐河整治到淮水北调三、工程的设计和规划四、“大跃进”时期苏北水利战线上的重头戏第五节 “引江济淮,江水北调”工程一、从引江灌溉到江水北调二、数易其稿的引江规划三、引江河道的开挖第六节 遍地开花的大中型工程一、骆马湖水库工程二、石梁河水库灌区三、入江水道上的万福闸第六章 “大跃进”时期江苏水利建设的败笔——梯级河网化运动第一节 浮夸性质的水利规划一、以梯级河网化为中心的“跃进规划”二、“跃进规划”充分体现了“大跃进”的时代特征第二节 轰轰烈烈的梯级河网化运动一、分类试点二、运动的全面开展三、运动的调整和收场第三节 对梯级河网化运动的评价第七章 江淮联动——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第一节 站址的选择一、最初的方案是滨江站二、移址江都第二节 工程的布局一、主体抽水机站二、配套建筑物第三节 巨大的经济效益一、灌溉效益二、排涝效益三、泄洪效益四、发电效益第八章 苏北地区水利建设中的社会动员第一节 水利民工的动员与组织一、建国初期水利民工的上工动员二、工程的组织、管理与表彰三、“大跃进”运动后期动员政策的调整第二节 水利民工的工资标准一、1949-1952年时期以工代赈的标准二、1953一1957年时期水利民工的劳动报酬第三节 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与办法一、1949-1952年的补偿办法二、1953-1957年的补偿办法三、1960-1962年补偿办法的调整第四节 水利移民问题研究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洪泽湖蓄水工程移民的安置二、“大跃进”时期骆马湖水库移民的遗留问题附录附录一:文献附录二:表和图附录三:表目录和图目录参考文献后记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