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作者:孙自永,周爱国,王旭编著出版时间: 2016年版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依托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国家专项“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12120113038400)”“青藏高原资源开发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1212010818093)”和“矿山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1212011120028)”成稿,同时也是这3个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和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一、研究背景二、研究内容三、研究意义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工作方法一、研究思路二、工作方法第三节 **外研究现状一、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现状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第二章 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第二节 社会经济第三节 地形地貌第四节 气象水文一、气象二、水文第五节 植被土壤一、植被二、土壤第六节 矿产资源第七节 环境问题第三章 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理论第一节 矿山地质环境的系统分析一、相关概念辨析二、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的概念与内涵三、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的特点四、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的结构与要素五、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第二节 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入:矿产资源开发一、不同的矿产资源类型二、不同的矿产开发方式三、不同的矿产开发规模四、矿产开发利用的不同阶段第三节 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的响应:结构要素的改变一、岩石要素二、水要素三、土壤要素四、生物要素五、土地要素六、综合响应第四节 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类二、矿山地质灾害三、矿山环境污染四、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五、矿山资源损毁第四章 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类型的区划第一节 区划的准备工作一、区划思路二、区划步骤三、区划原则第二节 区划结果一、祁连山地区二、三江源地区三、羌塘高原四、青海湖五、可可西里六、河湟谷地七、藏南河谷八、雅鲁藏布江地区第五章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体系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属性一、评价的对象二、评价的范围三、评价的性质四、评价的目的五、评价的服务对象第二节 评价的结构体系一、地质环境系统的结构分析二、评价的层次结构三、评价的流程/步骤第三节 总体评价思路一、以内容为**的评价思路二、以区域为**的评价思路三、以层次为**的评价思路四、以应用为**的评价思路第四节 评价指标体系一、构建原则二、构建方法三、层次结构四、准则层的建立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五节 评价指标信息获取一、评价单元划分二、遥感解译方法三、野外调查方法第六节 定权方法一、层次分析法二、专家打分法三、序列综合法四、数理统计法五、熵值法第七节 评价数学模型一、指数模型二、数理统计模型三、模糊数学模型四、灰色系统模型第六章 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示范评价第一节 示范评价区的选取一、选取原则二、示范评价区选取第二节 评价性状数据的获取一、数据源二、遥感图像处理三、解译标志建立四、专题信息提取第三节 示范评价准备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二、评价因子分析三、评价因子量化分级四、评价指标权重五、评价单元划分六、评价数学模型第四节 黑河源多金属矿区评价结果及分析一、评价区概况二、评价结果第五节 木里煤田聚乎*矿区评价结果及分析一、评价区概况二、评价结果第六节 大场金矿区评价结果及分析一、评价区概况二、评价结果第七节 甲玛铜矿区评价结果及分析一、评价区概况二、评价结果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第一节 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结论一、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二、青藏高原地质环境区划研究三、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体系研究四、典型矿区/矿山示范评价研究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规划对策一、重视矿产资源开发的规划论证二、加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三、执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政策第三节 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一、制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二、建立矿山监督检查制度三、提高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四、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及预测预报五、提高民众矿山环保意识六、探索矿山地质环境商业保险机制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