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改变地勘 信息风云下的前沿探索与实践作者:宋震,吴龙华,陈剑,周超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内容简介本书是对华东有色三年来地质找矿业务信息化建设经验与成果的总结,共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上篇——地质找矿理念的创新:从定性到定量”,主要总结我国传统地勘单位地质找矿工作方式中的问题,提出通过智慧勘探系统研发实现地质找矿信息化、定量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地质找矿效率的主题思想。同时,对国内外现有的找矿定量分析理论以及支撑上述理论的信息技术方法等进行回归和分析。 “中篇——地质找矿工作模式的创新:从手工到智能”,提出地勘单位地质找矿工作信息化、定量化、智能化实现思路与智慧勘探系统设计方案。对其中涉及的野外地质数据动态回传、实时处理与远程指导,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分析,矿床资源储量标准估算与预可研,地质找矿智能化分析及定量预测等关键技术进行原理分析及详细设计。 “下篇——创新理念与模式的实施:从研发到应用”,从实例出发,系统讲述了智慧勘探系统在安徽马头铜钼矿区深部找矿、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床深部资源定量预测、云南播卡铜矿资源潜力评价等地质找矿工作中取得的应用效果。目录前言上篇 地质找矿理念的创新:从定性到定量1 绪论1.1 我国传统矿产勘查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2 国内地质工作信息化现状分析1.2.1 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信息化研究进展概述1.2.2 我国地质勘查信息系统建设概述1.3 “智慧勘探”助推地勘单位地质找矿能力提升1.4 小结2 国内外定量找矿理论与方法2.1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理论2.1.1 “三部式”矿产资源评价方法2.1.2 “三联式”数字找矿方法2.1.3 基于“奇异性—多重分形”的非线性找矿方法2.2 地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2.2.1 矿产资源潜力区的概念2.2.2 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地学信息2.2.3 信息关联和转换2.2.4 信息量化与集成2.2.5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2.3 小结3 国内外支撑定量分析的信息技术3.1 地质信息集成管理技术3.1.1 地质资料分类3.1.2 地质资料数字标准化总体路线3.1.3 地质资料数据库分层结构3.2 地质数据处理与成果编制技术3.2.1 单工程矿体圈定3.2.2 剖面矿体连接3.2.3 基于传统方法的资源储量估算3.2.4 基于三维块体模型的资源储量估算3.2.5 地质成果自动化编制3.3 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3.3.1 勘查(探)工程建模3.3.2 三维地质建模3.3.3 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分析3.4 小结中篇 地质找矿工作模式的创新:从手工到智能4 地质找矿全流程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4.1 智慧勘探系统总体架构4.2 智慧勘探系统特点4.3 系统功能与工作机制4.3.1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4.3.2 地质数据综合管理系统4.3.3 地质找矿业务综合服务系统4.4 小结5 地质数据野外动态采集、实时处理与远程指导5.1 野外地质资料的数字化采集技术5.1.1 侧重于数据管理与处理的软件5.1.2 涉及野外数据采集的软件5.2 基于手持智能终端的野外数据动态采集过程5.2.1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总体架构5.2.2 野外地质数据的标准化采集5.2.3 野外采集资料的远程回传与人员定位5.2.4 地质研究成果的实时反馈与远程指导5.3 小结6 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分析6.1 面向地质矿产勘查的数字矿床建模技术6.1.1 数字矿床建模流程6.1.2 单工程矿体圈定6.1.3 基于语义识别的矿体剖面自动连接6.1.4 矿体空间模型的建立6.1.5 矿体属性模型的建立6.2 矿床资源储量的标准化统计6.2.1 传统法矿床资源储量的标准化统计6.2.2 克里格法矿床资源储量的标准化统计6.3 矿区预可行性研究定量评价6.3.1 矿区预可行性定量化研究评价技术6.3.2 矿区预可行性定量化评价流程6.3.3 矿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自动化生成6.4 小结7 地质统计学矿床资源储量估算技术7.1 品位数据的预处理7.1.1 区域化变量选择7.1.2 特高品位的处理7.1.3 不同性质样品的处理7.1.4 缺失样品的处理7.1.5 样品的组合及统计分布特征7.2 实验变异函数计算7.2.1 变异函数的定义7.2.2 变异函数的性质7.2.3 引起区域化变量之间品位变异的因素7.2.4 影响实验变异函数的因素7.3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7.3.1 常用的变异函数拟合模型7.3.2 变异函数结构套合的方法7.4 矿床品位的克里格模拟7.4.1 普通克里格法7.4.2 指示克里格法7.4.3 评价模型精确度的指标7.5 小结8 地质找矿智能化分析及定量预测8.1 矿床智能化分析与预测总体实现思路8.2 综合控矿地质模型构建方法8.3 控矿地质因素的定量提取技术8.3.1 地质控矿要素定量提取的主要思想8.3.2 地质控矿要素定量提取流程设计8.4 矿床成因智能化分析8.4.1 矿床成因智能化分析的关键技术8.4.2 矿床模式认知库建设的主要思路8.4.3 矿床模式认知库地质成矿要素的分类8.5 深部矿床资源的定量预测评价8.5.1 矿化空间分析的目的8.5.2 隐伏矿体立体定量评价模型8.6 小结下篇 创新理念与模式的实施:从研发到应用9 “智慧勘探”应用案例1: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深部找矿9.1 区域与矿区地质概述9.1.1 区域地质背景9.1.2 矿床地质特征9.2 矿区地质勘探数据库构建9.2.1 勘查区地形地质数据9.2.2 物化探资料处理9.2.3 地质勘探资料处理9.3 数字矿床模型构建9.3.1 主要建模流程9.3.2 控矿地质模型9.3.3 下冲矿段钼矿体三维模型9.4 数字矿床模型成果应用9.4.1 马头铜钼矿区钼空间品位分布模拟9.4.2 基于证据权法的地质找矿辅助评价9.4.3 三维勘探辅助设计技术在本矿区的应用9.5 小结10 “智慧勘探”应用案例2: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床深部资源定量预测10.1 区域与矿区地质概述10.1.1 区域地质概述10.1.2 矿田地质构造10.1.3 矿区地质概况10.1.4 矿床地质特征10.2 矿床控矿条件分析10.2.1 矿床成因分析10.2.2 找矿标志分析10.3 矿区找矿概念模型构建10.3.1 各地质要素与成矿之间的关系10.3.2 矿体定位规律与定位预测概念模型10.4 矿区空间地质数据库构建10.4.1 地质资料的标准数字编码10.4.2 地质勘探工程的数字化10.4.3 空间地质数据库构建10.5 矿床三维地质建模10.5.1 面向业务的地质矿产三维建模流程10.5.2 矿区三维勘探工程模型构建10.5.3 矿区三维地形地质模型构建10.5.4 矿区三维铅锌矿体实体模型构建10.5.5 矿区三维地层模型构建10.5.6 矿区断层模型的构建10.5.7 地质界面模型的建立10.6 矿床空间品位分布模拟10.6.1 矿床分布特征10.6.2 三维地质模型块体化10.6.3 Pb-Zn品位的空间模拟10.6.4 Pb-Zn品位分布的空间拟合10.7 矿床控矿因素定量分析10.7.1 矿床控矿因素分析研究区定义10.7.2 控矿模型定量评价10.7.3 控矿评价模型构建10.8 矿床深部定量预测10.8.1 矿床深部预测研究区定义10.8.2 矿床深部定量预测10.8.3 预测成果及统计10.8.4 预测结果统计10.8.5 预测成果图件自动化编制10.9 小结11 “智慧勘探”应用案例3:云南东川人占石铜矿床深部资源潜力评价11.1 矿区地质概况11.1.1 矿区地层特征11.1.2 构造特征11.1.3 岩浆岩11.2 矿床地质特征11.2.1 控矿构造11.2.2 矿体特征11.2.3 成矿规律11.3 三维数字矿床构建11.3.1 基础数据处理11.3.2 地形地质模型11.3.3 勘探工程模型11.3.4 矿区地层模型11.3.5 矿区构造模型11.3.6 矿区主要岩体模型11.3.7 铜矿体模型11.4 找矿数字模型构建与分析11.4.1 找矿概念模型构建11.4.2 成矿信息三维可视化分析11.5 矿产资源三维预测与评价11.5.1 预测模型的建立11.5.2 三维证据权预测11.5.3 远景区圈定11.6 小结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