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及收益 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 作者:唐铁球 著出版时间: 2013年版内容简介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及收益: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共分7章。第1章是绪论,简要地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以及可能的创新。第2章是文献综述,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文献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归纳与整理。1.2节介绍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度量;1.3节阐述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和决定因素;1.4节介绍产品内分工组织方式选择研究;1.5节介绍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主要经济效应;最后一节对文献给予总体评述,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第3章着重分析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水平与程度。首先,介绍了目前国际上三种主要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测度方法,并比较各自的优劣所在;其次,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最常用的两种测度方法,即投入产出法和进口中间投入占总投入比重法,指出直接简单套用这两种方法与指标体系,来衡量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程度存在一定局限;然后,从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现状出发,融合投入产出法和进口中间投入占总投入比重法的思想,构建了四个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程度的测度指标:进口投入产品内分工指数、出口贸易产品内分工指数、国内销售产品内分工指数、国内完全附加值产品内分工指数,以较为准确而全面地反映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水平和程度;最后,基于这一指标体系,利用OECD提供的中国非进口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和从UNcomtrade数据库中重新集结得到的中国制造业进出口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各子行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水平作了详尽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套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测量方法和指标体系,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能力,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的产业和贸易发展战略及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目录第1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2 有关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概念说明1.2.1 产品内分工的界定1.2.2 产品内分工下的贸易方式:产品内贸易1.3 研究方法1.4 研究框架1.5 可能的创新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5.1 可能的创新1.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章 文献述评2.1 引言2.2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度量研究2.3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和决定因,素研究2.3.1 生产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2.3.2 规模经济2.3.3 技术进步、制度和政策演变2.4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组织方式选择研究2.4.1 企业异质性与组织方式的选择2.4.2 不完全契约和组织方式的选择2.4.3 企业异质性、不完全契约和组织方式的选择2.5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经济效应研究2.5.1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对国家总福利的影响2.5.2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2.5.3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2.6 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研究的评价第3章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程度的测度3.1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常用测度方法3.2 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程度的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3.3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程度的实证分析3.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3.3.2 实证结果分析3.3.3 四大指标的比较分析3.4 小结第4章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基于生产与交易成本的宏观层面4.1 基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模型4.2 基于内部规模经济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模型4.3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模型4.4 其他宏观动因——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4.5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宏观动因的实证分析4.5.1 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其区位分布4.5.2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宏观动因的计量分析4.6 小结第5章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基于生产与交易成本的微观层面5.1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微观动因及其组织方式:中国作为母国的视角5.1.1 模型5.1.2 静态均衡分析5.1.3 比较静态分析5.2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微观动因及其组织方式:中国作为东道国的视角5.2.1 基本假设前提5.2.2 模型……第6章 中国制造业参与的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收益创造、占有与分配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外文人名对照表附录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