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教材 电路理论基础 作者:张霞,胡冬全,黄冠斌 主编 出版时间:2017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材 内容简介 介本书分13章,按电阻电路(直流稳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动态电路分析的顺序分别介绍了电路基本定律二端电阻性元件、简单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多端电阻性元件、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电路定理、二端储能元件、正弦稳态电路分析、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电流暂态过程的时域分析、电路暂态过程的复频域分析、二端口网络等方面的内容。本书的特点是将严谨的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论述重要概念、分析方法或得出某一结论以后,都有结构比较简单同时又能说明问题的例题,以帮助读者理解、巩固所学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与信息学科各专业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电路基本定律与二端电阻性元件(1) 1.1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路模型(1) 1.1.1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1) 1.1.2理想电路元件和电路模型(1) 1.2电压及其参考方向(3) 1.2.1电压的概念(3) 1.2.2电压的参考方向(4) 1.3电流及其参考方向(6) 1.3.1电流的概念(6) 1.3.2电流的参考方向(6) 1.3.3电流和电压的关联参考方向(7) 1.4电功率和能量(7) 1.4.1电功率(7) 1.4.2电能量(9) 1.5基尔霍夫定律(9) 1.5.1有关的电路术语(9) 1.5.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10) 1.5.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11) 1.6电阻元件(13) 1.6.1实物背景和电阻器的主要电磁性质(13) 1.6.2线性电阻元件(13) 1.7独立电源(16) 1.7.1独立电源的实物背景(16) 1.7.2电压源(16) 1.7.3电流源(18) 本章小结(20) 习题(21) 第2章简单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24) 2.1等效电路的概念(24) 2.2线性电阻元件的串联、并联与混联(25) 2.2.1线性电阻元件的串联(25) 2.2.2线性电阻元件的并联(27) 2.2.3线性电阻元件的混联(29) 2.3含独立电源的串联和并联电路(31) 2.3.1戴维南电路与诺顿电路及其等效变换(31) 2.3.2其他连接的一些电路(33) 2.4平衡电桥电路,线性电阻元件的Y△连接等效变换(36) 2.4.1平衡电桥电路(36) 2.4.2线性电阻元件的Y△连接等效变换(38) 本章小结(42) 习题(42) 第3章多端电阻性元件(45) 3.1运算放大器(45) 3.1.1实际器件简介(45) 3.1.2理想运算放大器(47) 3.1.3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47) 3.2受控电源(52) 3.2.1四种形式的受控电源(52) 3.2.2受控电源与独立电源的比较(55) 3.3二端电路的输入电阻(58) 本章小结(61) 习题(61) 第4章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65) 4.1电路的2b方程(65) 4.1.1独立的KCL方程数(65) 4.1.2独立的KVL方程数(66) 4.1.3支路方程(69) 4.2支路电流分析法(70) 4.2.1支路电流方程(70) 4.2.2含受控电源电路的支路电流方程(72) 4.3节点电压分析法(73) 4.3.1不含受控电源电路的节点电压方程(73) 4.3.2含受控电源电路的节点电压方程(75) 4.3.3节点电压分析法中对伴电压源支路的一些处理方法(77) 4.4网孔电流分析法与回路电流分析法(79) 4.4.1网孔电流分析法(79) 4.4.2回路电流分析法(81) 4.4.3含受控电源电路的回路电流方程(83) 4.4.4回路电流分析法中对伴电流源支路的一些处理方法(84) 本章小结(86) 习题(87) 第5章电路定理(91) 5.1叠加定理(91) 5.1.1引例和定理(91) 5.1.2叠加定理的证明(92) 5.1.3叠加定理应用举例(93) 5.2替代定理(95) 5.2.1引例(95) 5.2.2替代定理的内容和证明(96) 5.2.3应用举例(97) 5.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98) 5.3.1引例(98) 5.3.2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的内容和证明(99) 5.3.3应用举例(101) 5.4特勒根定理和互易定理(108) 5.4.1特勒根定理(108) 5.4.2互易定理(111) 本章小结(115) 习题(117) 第6章二端储能元件(123) 6.1电容元件(123) 6.1.1线性时不变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123) 6.1.2电容电压的连续性(125) 6.1.3电容的储能(127) 6.1.4电容元件的串联和并联(127) 6.2电感元件(129) 6.2.1线性时不变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129) 6.2.2电感电流的连续性(131) 6.2.3电感的储能(131) 6.2.4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132) 本章小结(133) 习题(134) 第7章正弦稳态电路分析(137) 7.1正弦量的基本概念(137) 7.1.1正弦量的三要素(137) 7.1.2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差(138) 7.1.3正弦量的有效值(140) 7.2相量法的数学基础(141) 7.2.1复数(141) 7.2.2正弦量的相量(143) 7.3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145) 7.3.1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146) 7.3.2电感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146) 7.3.3电容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147) 7.4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149) 7.5阻抗和导纳(150) 7.5.1二端网络的阻抗和导纳(150) 7.5.2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阻抗和导纳(151) 7.5.3阻抗或导纳的串联与并联(153) 7.5.4正弦交流电路的性质(155) 7.6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158) 7.6.1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158) 7.6.2相量图(162) 7.7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164) 7.7.1瞬时功率(164) 7.7.2有功功率、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165) 7.7.3复功率(169) 7.7.4功率因数的提高(171) 7.8最大功率传输定理(174) 7.9谐振电路(177) 7.9.1RLC串联谐振电路(177) 7.9.2并联谐振电路(180) 7.9.3电感线圈和电容器并联谐振(182) 本章小结(183) 习题(185) 第8章耦合电感元件和理想变压器(192) 8.1耦合电感元件(192) 8.1.1耦合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192) 8.1.2耦合系数(195) 8.2含耦合电感元件电路的分析(196) 8.2.1含耦合电感元件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196) 8.2.2去耦等效电路(197) 8.3空芯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反映阻抗(199) 8.3.1初级等效电路、反映阻抗Zr12(200) 8.3.2次级等效电路、反映阻抗Zr21(200) 8.4理想变压器(201) 8.4.1理想变压器的特性方程(201) 8.4.2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性质(203) 本章小结(206) 习题(206) 第9章三相电路(211) 9.1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211) 9.1.1对称三相电源及对称负载(211) 9.1.2三相电路的连接方式(213) 9.2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213) 9.2.1对称三相电路中线值与相值的关系(214) 9.2.2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215) 9.3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217) 9.4三相电路的功率及其测量(219) 9.4.1对称三相电路的瞬时功率(219) 9.4.2对称三相电路的有功功率和功功率(219) 9.4.3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220) 本章小结(221) 习题(221) 第10章周期性非正弦稳态电路分析(224) 10.1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225) 10.1.1傅里叶级数(225) 10.1.2几种对称周期函数的谐波分析(227) 10.2周期性非正弦电流、电压的有效值和平均值及平均功率(229) 10.2.1有效值(229) 10.2.2平均值与均绝值(230) 10.2.3平均功率(230) 10.3周期性非正弦稳态电路分析(231) 10.4对称三相周期性非正弦电路(235) 10.4.1对称三相周期性非正弦电源(235) 10.4.2对称三相周期性非正弦电路分析(237) 本章小结(241) 习题(241) 第11章电路暂态过程的时域分析(243) 11.1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43) 11.1.1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44) 11.1.2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47) 11.2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250) 11.2.1直流激励作用下的零状态响应(251) 11.2.2正弦激励作用下的零状态响应(255) 11.3一阶电路的全响应(257) 11.3.1全响应的两种分解方式(258) 11.3.2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261) 11.4二阶电路分析(266) 11.4.1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66) 11.4.2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271) 11.4.3RLC串联电路的全响应(272) 本章小结(274) 习题(275) 第12章电路暂态过程的复频域分析(281) 12.1拉普拉斯变换(281) 12.1.1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281) 12.1.2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282) 12.1.3拉普拉斯变换的一些主要性质(286) 12.2拉普拉斯反变换——部分分式法(289) 12.2.1A(s)=0的根为单实根(289) 12.2.2A(s)=0的根为共轭复根(291) 12.2.3A(s)=0的根为重实根(292) 12.3复频域分析——运算法(293) 12.3.1KCL、KVL方程的运算形式(293) 12.3.2基本电路元件的运算模型(294) 12.3.3运算法举例(295) 12.4网络函数(300) 12.4.1网络函数的定义与分类(300) 12.4.2网络函数的求取(301) 12.4.3网络函数与频率响应(304) 本章小结(305) 习题(307) 第13章二端口网络(311) 13.1二端口网络的概念(311) 13.2二端口网络的Z、Y、H、T参数方程(312) 13.2.1二端口网络的Z参数方程(313) 13.2.2二端口网络的Y参数方程(315) 13.2.3二端口网络的H参数方程(318) 13.2.4二端口网络的T参数方程(320) 13.3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324) 13.3.1Z参数表示的等效电路(324) 13.3.2Y参数表示的等效电路(325) 13.3.3H参数表示的等效电路(326) 13.4二端口网络的级联(326) 13.5有端接二端口网络的分析(328) 13.5.1端口电压、电流的计算(328) 13.5.2二端口网络的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330) 本章小结(331) 习题(332) 习题参考答案(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