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 蒋楠,王建国 2016年版 基于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迫切现实需求,针对以往在保护利用过程中过于依赖经验直觉而缺乏系统性制度化的弊端,《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实验研究系列》将评价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全过程,通过对其现状、价值、再利用潜力、再利用完成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来建立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理念与技术的有效选择机制,实现该流程的制度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书中提出的以评价为中介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操作新思路,试图推进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制度建设、维护管理、改造策划、改造设计以及使用反馈等实际问题,希望为当今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提供整体性优化解决方案。《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实验研究系列》可供建筑遗产保护相关专业人士、建筑历史学者、建筑师以及文化遗产研究者及爱好者阅读参考。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缘起 0.2 研究对象、内容及视角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0.5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第1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的理论概述与体系建构 1.1 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概述 1.2 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及其类型 1.3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的内容与类型 1.4 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的技术要点 1.5 体系建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评价体系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现状调研与评价 2.1 现状调研与评价的理论及方法 2.2 前期基础研究 2.3 现场调研与检测内容 2.4 现状检测与评价技术 2.5 实证研究:现状调研与评价案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综合价值评价 3.1 价值理论与科学评价 3.2 基于适应性再利用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评价 3.3 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3.4 价值评价相关量化方法 3.5 实证研究:综合价值评价案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 4.1 理论初探: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概述 4.2 潜力解析:适应性再利用潜力的四个方面 4.3 模式建立:适应性再利用潜力(ARP)评价模式 4.4 潜力挖掘:从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到更新改造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 5.1 概念阐释: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的含义 5.2 指标构建: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5.3 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标准与量化方法 5.4 实证研究: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评价为中介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操作新思路 6.1 评价与登录制度实现——为遗产登录的申报者 6.2 评价与遗产维护管理——为遗产利用的管理者 6.3 评价与改造策划设计——为遗产利用的执行者 6.4 评价与后续使用反馈——为遗产利用的使用者 6.5 评价与遗产群体保护——群体环境中的建筑遗产普查与评价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