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与末 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作 者: 王大庆编 出版时间:2006 丛编项: 西学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从经济思想人手,运用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本末观”进行了研究,大致分为两个层次:(一)各家各派思想家的“本末观”之间的比较;(二)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本末观”之间的比较。同时,本书以中国的“本”和“末”及其相关的三对伦理学和哲学范畴,即“义”与“利”、“公”与“私”、“善”与“恶”作为主要的参照系和分析的出发点,并从古希腊思想家的论述中发掘出相同或大体相当的范畴,进行了比较研究。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本末”问题的由来 第一章“本末观”产生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第一节 工商业和城市的兴起 第二节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转型的性质 第三节 经济利益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张力 小结:中国和希腊社会的几点异同 第二章“本末”思想的发生 第一节 儒家的“本末观” 第二节 墨家的“本末观” 第三节 道家的“本末观” 第四节 法家的“本末观” 第五节 古代希腊的相关经济思想 结论 第三章“本末”与“义利” 第一节 儒家:“见利思义”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第二节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 第三节 道家:“至仁无亲”“至义不物” 第四节 法家:“利出一空” 第五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论“正义”与“利益”的关系 结论 第四章“本末”与“公私” 第一节 儒家:取予有度公私兼顾 第二节 墨家:“厚不外已,爱无厚薄” 第三节 道家:少私寡欲至仁无亲 第四节 法家:动无非法存公去私 第五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围绕“公有制”问题展开的。 结论 第五章“本末”与人性 第一节 儒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第二节 墨家:“亏人而自利”。 第三节 道家:“轻利而重生” 第四节 法家:趋利避害 第五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论人性 结论 余论 附录一 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问题研究综述 附录二 “君子不器”辨析 参考书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