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 [张兰生 主编] 2012年版 《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起源、演化和形成过程。全书分总论和分区专论两部分内容。总论部分(章至第四章),以时间为主线,“厚今薄古”地阐述了对现代中国自然环境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或过程,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的拼合、构造地貌格局的奠定、季风气候的形成、冰期间冰期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分区专论部分(第五章至第十二章),从典型景观组合出发把全国划分为八个自然地理区域,并从典型景观组合“发生”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各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可供自然地理学、环境演变和环境考古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学、地球系统科学、第四纪地质学等学科的教学参考书。
前言 章 古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节 前寒武纪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一、古陆块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演化 二、新元古代冰期 第二节 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 一、早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过程 二、晚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过程 第三节 中生代自然地理环境演变及向现代的过渡 一、三叠纪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过程 二、侏罗纪—白垩纪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过程 第二章 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显现 节 喜马拉雅运动与现代海陆形势的发育 一、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与高山巨盆格局的初显 二、东部差异升降与阶梯地形格局基础的奠定 三、边缘海的出现与台湾的褶皱隆升 第二节 协同演进——自然环境向现代趋近 一、古近纪自然地带格局及其演化 二、季风的出现、演变与影响 三、新近纪自然地带格局及其演变 第三章 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节 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一、第四纪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 二、西高东低地势格局的形成 三、江河水系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节 现代季风气候与三大自然区分异的形成 一、现代季风环流的形成与演化 二、东部季风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三、西北温带荒漠环境的扩张 四、青藏高原环境的干寒化 第三节 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及其环境响应 一、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在中国的表现 二、冰川进退 三、海面升降与海陆变迁 四、沙漠与黄土堆积的进退 五、植被与动物种群变化 六、末次冰期冰盛期的环境格局 第四章 现代间冰期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印记 节 全新世环境演变过程 一、气候变化 二、边缘海海面与海洋的响应 三、陆地系统的响应 第二节 全新世暖期的自然格局 一、气候格局 二、自然带分布格局 三、边缘海与海岸线 第三节 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一、全新世环境变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青藏地块抬升与高寒高原、边缘深切峡谷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节 青藏地区成陆与高原隆升过程 一、青藏地区的成陆过程与特提斯洋的消亡 二、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和夷平 三、青藏高原的加剧隆升与现代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 气候干寒化与高寒高原景观的形成 一、古近纪高原地区气候的南北分异 二、22MaB.P.的隆升与自然景观高原化的显现 三、青藏高原的急剧隆升与现代高寒高原自然景观的形成 四、冰期与间冰期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高原东南部高山峡谷与垂直自然带的形成 一、深切高山峡谷的形成 二、高山峡谷区植物区系的演化与垂直自然带的发育 第六章 甘新高山巨盆与绿洲、沙漠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节 高山巨盆地貌格局的形成和演化 一、陆块拼接过程与陆内山盆构造体系的形成 二、高山巨盆地貌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干旱荒漠与山地冰川的发育 一、从亚热带干旱环境到温带干旱环境的转变 二、沙漠的形成和扩张 三、山地冰川的发育与演化 第三节 沙漠与绿洲的进退 一、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与沙漠、绿洲的进退 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沙漠与绿洲消长 第七章 兴蒙季风尾闾效应与高原草原、沙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节 夷平高原面的形成与改造 一、板块碰撞拼合与兴蒙造山带的形成 二、盆岭格局的形成 三、夷平高原面的形成演化 第二节 草原与湖泊、沙地景观的形成 一、气候干旱化与草原景观的形成 二、古湖泊的形成演化 三、沙地景观的形成 第三节 季风消长与草原、沙地景观的变迁 一、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与草原、沙地环境的变迁 二、全新世气候波动与草原、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