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区建设研究 以江西省新余市为例 作者:高尚宾,薛颖昊,徐志宇,陈长青 出版时间:2018年版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1日账;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江西省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接力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获批成为我国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因此,研究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余市地处赣西地区中心位置,是赣、浙、粤、鄂、湘等5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浓郁,旅游资源丰富。新余市人均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位居江西省前列,其粮食生产、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优势在江西省乃至全国十分显著,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猪基地,循环农业特色明显。近年来,新余市农业现代化取得了较大成就,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农业综合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所以,转变农业发展观,探索具有新余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本研究在剖析新余市农业发展基础条件与产业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其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赣西农耕文化底蕴,以农业生产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社会发展可持续为目标,探索打造可推广、复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新余模式”。在空间布局上,以“中优主城、东进罗坊、西联仙湖、北融新城”为发展战略,形成“一圈、一核、两带、三区、多点”的总体格局,构建区域“点一面一片”农业体系。在循环体系上,分别在生产、产业、地域三个不同尺度和层次范围内构建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可持续循环农业体系,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市域大循环”的新格局。在重点任务上,通过“6个一批”充分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即出台一批绿色发展政策、发展一批生态示范农场、壮大一批生态示范农庄、培养一批生态农民、培育一批生态产业、建立一条全产业服务链。在生产可持续上,重点构建优质粮油、健康养殖、绿色蔬菜、区域特色等“八大产业”。在生态可持续上,重点突出节水高效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四大工程”。在社会可持续上,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业金融与保险服务等“六大支撑体系”。最后,建立健全组织、政策、资金、人才、科技等“五大保障体系”,着力将新余市建设成为“三产”融合型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区、江西省全市域绿色农业示范区和江西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行示范区。 内页插图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意义 1.1 规划背景 1.2 规划意义 2 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与趋势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2.4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原则与模式 3 新余市农业发展基础条件与产业现状 3.1 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优越 3.2 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3.3 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 3.4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4 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4.1 指导思想 4.2 发展原则 4.3 发展定位 4.4 建设目标 4.5 六大重点任务 5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格局 5.1 整体空间格局 5.2 循环体系格局 5.3 组织模式格局 6 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 6.1 优质粮油产业 6.2 健康养殖产业 6.3 绿色蔬菜产业 6.4 特色园艺及林果产业 6.5 区域特色农业 6.6 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业 7 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 8 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建设 9 保障措施 附件一 新余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区建设研究附图 附件二 新余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库(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