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作者:李松 出版时间:2011.4 内容简介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作者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本书视线扫描之处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深入解开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启发读者有深度的思考。作为《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同时也是一位调查型记者,李松不仅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重大事件的记录者,还是社会问题的发现者、民众利益的维护者、时代进步的观察者。他是首位详细揭露“驻京办”内幕的记者,引发了中国社会对“驻京办”问题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调查型记者,李松长期执著于社会公共利益与民生研究,其作品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往往抓住重大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典型而深刻,对于促进问题的解决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录 第一部分 权力制衡 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 败;道德约束不了权力,权力只有用权利来约束。 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 剥除官员“隐性利益” “培训中心”离阳光有多远 秘书腐败:失控的隐性权力 利益冲突成“腐败之源” 官员招商:履职还是越位 “诽谤官员”的荒唐逻辑 官员“跨国家庭”暗箱 官员“私生活”进入反腐视线 官员“出国考察”灰幕 把脉“运动式执法” 问题官员“东山再起”为哪般 警惕“执法产业” 纪委书记落马的监督遗患 官员“走穴”商场弊端何在 高校“官本位”:中国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临时人员“公权批发”之患 揭开“权力期权化”的面纱 秘书提拔“路径隐患” 第二部分 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是一种普世性的价值准则,是人类共有的文明 成果,不独享于某个国家、民族和政党。 央企豪门“盛宴”何时散 “待遇终身制”制造新不公 公务员离“阳光工资”有多远 机关集资建房的灰幕 揭秘官员学历造假的利益链 官员住房消费面面观 领导干部“亦官亦商”之患 高校兼职“追”官乱象 网络考验干部选任公信度 “干部年轻化”的民意反弹 谨防民主生活会“变味” 官员出书热:功利还是热爱 转非领导干部职务的暗流 罢免撤换制度成党内民主“难中之难” 第三部分 政策法治 人的个体彰显为自由,人的社会性呈现为秩序,法治的 实质就是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贪官“立功”的灰色地带 中介组织“灰色生存” 慎防干部交流制度“走形” 垂直管理引发央地博弈 宽纵行贿祸患大 贿赂呈现“非物质化” 规范干部挂职路径 公车改革,路在何方 临时机构:特权下的监管盲区 透视部分官员的风水情结 官员问责亟待制度突破 官员频繁调动之弊 地方政协官员“落马”探源 对贪官外逃扎紧篱笆 打造公务消费“阳光账本” 公务接待制度改革的“沉默” 科研经费“黑洞”有多深 高校“老板”沦为新生腐败群体 第四部分 公民社会 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需要众多的成熟的公民参与。如果 有众多的反对者,就意味着,我们离公民社会的距离越来越 远,也会遭到更多的阻力。 中国“民调时代”来了 信息公开催生“公民本位”社会 民间反腐网:法律刀尖上的“舞蹈” 官员开博,看上去很美 公共事件期待“独立调查” 民间反腐的突破和缺憾 养老保险改革:做加法还是减法 人肉搜索的“身份危机” 官员心理危机干预“软肋” 网络舆情检验政府公信力 “官办”行业协会的角色质疑 附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