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 作 者: (美)吉 著 出版时间: 2011 内容简介 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口头语和书面语——如何促成社会文化观点和身份的方法,《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中,詹姆斯·保罗·吉(JamesPaUOGee)介绍了话语分析的研究领域,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话语分析综合法。作者假定读者没有语言学知识,向读者呈现的既是语言使用的理论,也是语言研究的方法。《话语分析导论》结构清晰,风格朴实,融合了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交际学等各种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以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和学者形成自己的话语研究观点,从事自己的话语分析。《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于1999年首次出版,2005年出了第2版。第2版经过全面修订和更新,增加了大量口头的和书面的语料和实例,涉及儿童、成人、学生和教师的小组讨论乃至会话、访谈、学术文献和政策文件等。7次重印,充分说明了《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的价值。 作者简介 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塔夏·莫格里奇”特聘教授(Tashia Morgridge Professor),从事阅读研究,已出版了《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实践》《社会心理》和《新工作秩序》(与格林达·赫尔(Glyndil Hull)和柯林·兰克舍尔(Colin Lankshear)合著)等著作。 引言 1.1 语言作为行动和联系 1.2 关于本书:理论与方法 1.3 关于本书:读者与阅读 2 构建任务 2.1 通过语言构建事物 2.2 实例分析 3 调查工具和话语 3.1 工具 3.2 话语:谁与什么 3.3 “真正的印第安人” 3.4 话语(黑体的) 3.5 话语是没有明确边界的“单位” 3.6 话语是“成套装备” 3.7 注释 4 社会语言、会话和互文性 4.1 语言中的“谁在做什么” 4.2 社会语言 4.3 两个语法 4.4 实例分析 4.5 互文性 4.6 会话(黑体的) 4.7 作为调查工具的社会语言、互文性、会话及话语 5 情景意义和话语模式 5.1 意义 5.2 形式与功能分析 5.3 语境分析 5.4 儿童词汇意义的习得 5.5 情景意义和文化模式/话语模式 5.6 科学内外的情景意义 5.7 情景意义是“组装” 5.8 大脑的模式识别观 5.9 社会大脑 5.10 “情景意义”是一项调查工具 6 话语模式 6.1 单身汉 6.2 在头脑中模拟 6.3 意义是地方的 6.4 行动中的话语模式:中产阶级父母对子女的养育 6.5 冲突中的话语模式 6.6 话语模式的种类和用途 6.7 话语模式可以不完整、不一致 6,8 作为“识别工作”的话语模式 6.9 作为调查工具的话语模式 7 话语分析 7.1 再谈情景意义与话语模式 7.2 自反性 7.3 情景 7.4 七项构建任务 7.5 再谈社会语言 7.6 单位和转录 7.7 “理想的”话语分析 7.8 有效性 7.9 开始做话语分析 8 处理与组织语言 8.1 言语是小进发 8.2 虚词和实词 …… 9 话语分析实例(一) 10 话语分析实例(二) 11 话语分析实例(三) 附录:交际中的语法 参考文献 术语英汉对照表 专有名称英汉对照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