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入门读本 黄帝内经养生白话解 作者: 李花 主编 出版时间:2017年版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书选取了《黄帝内经》的经典原文段落,分十部分系统介绍了《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和理论。每段原文后附有白话译文和养生提示,书中结合现代生活实际给出了养生的指导建议和方法。该书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专业学生学习《黄帝内经》理论时参考,也适合大众读者日常养生防病时使用。 目录 《黄帝内经》是一本怎样的书/1 第一章养生的重要意义/3 第一节天地之道3 一、人秉天地之气而生3 二、人与天地相应4 三、气的升降出入6 四、真人、至人、圣人与贤人7 第二节阴阳之理8 一、阴阳者,天地之道8 二、人身之阴阳9 第三节认识人体生命11 一、人之始生11 二、人之生长壮老已15 第四节寿夭之由18 一、百病始生18 二、神不使的原因21 三、生病起于过用22 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3 五、内外相应,损伤形气26 六、阳道实,阴道虚26 七、新旧合邪致病27 八、观形气,察寿夭29 第二章养生的道理和方法/33 第一节人身之宝33 一、气血津液33 二、营卫之气36 三、三焦之气42 四、营卫逆乱则病44 第二节养生的基本原则45 一、法天地之理而养身45 二、治身如治民46 三、外避邪气,内养真气47 四、不治已病治未病48 五、顺四时阴阳之气养生50 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52 七、调和阴阳53 第三节养生的具体方法55 一、上古之人的养生方法55 二、生命以“和”为贵56 三、适寒温,调居处57 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58 第三章时节养生/61 第一节日月周期61 一、一日分阴阳61 二、阳气一日的运行规律62 三、疾病一日的变化规律62 四、人体气血与日月的关系65 五、人体之气在一年中的变化67 六、十二经脉与十二月67 第二节四时养生69 一、四时之法不可违69 二、四季摄生之法70 三、脉应四时74 四、因时施膳75 第三节四时发病及调养76 一、病发四时76 二、四时之气,更伤五脏77 三、四时病发于阴阳78 四、四时病发于五脏79 五、四时发病与体质的关系82 六、异常气候对人体的影响83 七、四时疾病的预后判断84 第四章药食养生/86 第一节饮食五味养人86 一、五谷五果五畜86 二、五味入五脏87 三、五脏之所宜90 第二节药食伤人91 一、饮食不节伤人91 二、五味太过伤人93 三、饮酒太过伤人98 第三节疾病药食宜忌99 一、疾病药食调养99 二、疾病药食禁忌102 第五章情志养生/105 第一节五脏之气生五志105 第二节情志不节伤人106 一、九气为病106 二、情志不节对人体的影响107 三、情志不节伤脏108 四、情志与夺精病112 五、情志与消瘅病113 六、情志与失眠114 七、情志与胎病114 八、五种形志不调疾病115 第六章病后调养/117 第一节病后运动疗法117 第二节病后药食禁忌118 一、病后饮食禁忌118 二、病后用药禁忌119 三、孕期病后用药原则121 四、血汗不可同夺121 第三节病后针法调养122 一、形气虚实的调养122 二、水肿病的调养123 三、阴囊水肿病的调养124 第四节气郁病的调理125 第五节疾病的诊察126 第七章经络针灸养生/130 第一节关于经络的基本知识130 一、学习经络的重要意义130 二、经脉的循行131 三、经脉的功能131 四、经脉应于四时五脏阴阳132 五、经脉与人体四海133 六、邪气侵入经络的规律134 七、脾经与胃经的功能135 八、手足三阳经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136 足阳明胃经136 足少阳胆经137 足太阳膀胱经138 手阳明大肠经139 手太阳三焦经139 手太阳小肠经140 第二节针刺的应用141 一、针刺灵验的关键141 二、九针141 三、施针前的注意事项142 四、用针之要,调阴与阳143 五、用针之法,在于调气144 六、盛者泻之,虚者补之144 七、四时取穴145 八、四时针刺的禁忌147 九、十二经的特点及刺法宜忌147 第八章脏腑养生/149 第一节脏腑的功能149 一、五脏为本149 二、五脏之应153 三、脏腑的功能特性156 四、胃气为本159 五、望精明五色知脏腑160 第二节对脏腑病理的认识162 一、五脏不藏精气162 二、六腑病证164 三、五脏虚实病证168 第三节脏腑调养171 一、脏腑的取穴保养171 二、调养肾病的导引方法172 第九章地域养生/174 第一节五方应人体174 第二节五方之气的特点178 第三节地域对人体的影响180 一、五方之域和人体疾病的关系180 二、地势与寿夭的关系183 三、八方之风与疾病的关系184 第十章外避邪气/186 第一节不同邪气的特点186 一、风邪186 二、湿邪187 三、燥邪188 四、寒邪189 五、火邪189 第二节六淫邪气的致病规律190 参考文献/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