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 T 753—2021 代替DB36/T 753-2013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low yield forest improvement in Camellia oleifera 2021 - 12 - 31 发布 2022 - 06 - 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与DB36/T 753—201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内容如下: a) 较大变动的条文有:术语和定义、低产林类型与划分标准、林分密度调整、整形修剪、施肥、 授粉树配置、附录B 等; b) 删除的条文有:术语和定义中的“叶面积指数、垦复、截干更新、高接换种”,低改措施中的 “空地补植、截干复壮、高接换种”等; c) 增加的条文有:低改措施中的“轮替带状更新、截枝复壮”。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雷小林、孙颖、胡小康、金晓鹏、左继林、曹冰、徐林初、喻爱林、贺义昌、 付宇新、曾凡新、王兰英、李进、黄眯。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6/T 753—2013。 DB36/T 753—2021 1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改造目标、低产林分类与依据、技术措施等方面 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境内的油茶低产林改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LY/T 1328 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LY/T 2680 油茶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油茶低产林 Camellia oleifera low-yield forests 油茶林地因品种混杂低劣或者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年产油量在150kg/hm2 以下的油茶成林。 4 改造目标 林分郁闭度调整为0.6~0.8,树势比较旺盛,林分结构合理,品种60 %以上优良,林分产油量达到 270 kg/hm2以上。 5 低产林分类分与依据 5.1 分类 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对林分划分成Ⅰ类林、Ⅱ类林、Ⅲ类林和Ⅳ类林。林分调查表见附录A。 5.2 依据 按照表1进行林分类型划分。 DB36/T 753—2021 2 表1 林分类型划分 Ⅰ类林 Ⅱ类林 Ⅲ类林 Ⅳ类林 林龄在20 年以内,林相比较 整齐的无性系林分,树势比 较旺盛,林分郁闭度在0.8 以上,常年产油量在150 kg/hm2以下。 林龄在20 年~50 年,林相 比较整齐,树势比较旺盛, 林分结构合理,品种60 %以 上优良,常年产油量在75 kg/hm2~150 kg/hm2。 林龄在20 年~50 年,林相 相对整齐,大部分树势比较 旺盛,但林分结构不太合理, 稀密不匀,或老、残、病、 劣株占全林的1/3 左右,常 年产油量在30 kg/hm2~75 kg/hm2之间。 林龄在50 年以上,林相不整 齐,树势较弱,林分结构不 合理,老、劣、病、残植株 占全林2/3 以上,常年产油 量在30 kg/hm2以下。 6 技术措施 6.1 抚育改造 6.1.1 适用对象 Ⅰ类林、Ⅱ类林及Ⅲ类林选择使用。 6.1.2 林地清理 将油茶林中老、劣、病、残油茶树、其它乔木树种及灌木连根挖除,保留少量对油茶林分有益的树 种。 6.1.3 林分密度调整 对过密的油茶林进行疏伐,每亩保留55~74 株,郁闭度0.6~0.8。行内缺株和淘汰的劣株,以适 宜配置的3 年生以上良种大苗、80 cm×80 cm×70 cm 大穴补植,使林分密度均匀,并尽量保持3m×4 m 株行距。 6.1.4 整形修剪 6.1.4.1 修剪原则 6.1.4.1.1 亮脚枝:树高在1 m~1.5 m,将树下部20 cm 以下的枝条剪除;树高在1.5 m 以上,将树 下部30 cm 以下的枝条剪除;同时及时除去根部萌枝。 6.1.4.1.2 疏内膛:将影响树体内膛通风透光的关键主枝或大侧枝疏删,去除病虫枝、枯枝等。 6.1.4.1.3 缩顶梢:Ⅰ类林回缩高度在2.5 m 以内,Ⅱ类林及Ⅲ类林根据树冠分布情况,回缩高度控 制在2.8 m 以内。 6.1.4.1.4 控树冠:树与树之间交叉的树冠剪除。 6.1.4.2 修剪技法 剪口下要留有向树冠外围生长的枝条,剪口要紧贴树干,剪口平滑。 6.1.5 垦复 三年一深挖,一年一浅锄,冬季深垦,深度在20 cm 以上;夏季浅耕,深度不超过10 cm。坡度15 °以下的梯带平地和缓坡地进行全垦,深度20 cm 以上。坡度15°以上的山地,宜采取环山带状轮流 垦复。 DB36/T 753—2021 3 6.1.6 挖竹节沟 结合深挖垦复沿环山水平线内侧开挖竹节沟,沟底宽50 cm,深40 cm;沟距依林地坡度大小而定, 大于15°的上下沟距8 m~9 m,15°以下的沟距12 m~15 m;坡度陡、地形破碎不便于开挖环山水平 竹节沟,可根据实地情况,采取挖鱼鳞坑等多种形式。 6.1.7 施肥 6.1.7.1 施肥种类及施肥量 每两年施肥1 次,12 月~翌年3 月,以有机肥为主,施肥量15 kg/株~20 kg/株。 6.1.7.2 施肥方法 在上坡位沿树冠外缘投影地开挖半圆形环状沟或条沟,沟宽30 cm~40 cm,深35 cm 以上,将肥 料沿沟施入,填埋部分枯枝落叶再覆土。 6.1.8 截枝复壮 12 月~翌年2 月在离地面高1.5 m 处,选择有侧枝的位置截除主干,并剪除内膛中的枯枝、病枝、 寄生枝、重叠交叉枝、徒长枝、下垂枝等,使油茶树通风透光。春季萌芽后疏剪,保留均匀分布的3~ 5 个枝条培养为副主枝或结果侧枝。2 年可恢复形成树冠。 6.1.9 授粉树配置 对品系结构不合理的林分,采用三年生以上大苗按150 株/hm2~300 株/hm2 配置花期一致的不同优 良品系作授粉树。 6.2 更新改造 6.2.1 适用对象 Ⅱ类林、Ⅲ类林和Ⅳ类林选择使用。 6.2.2 轮替带状更新 针对Ⅱ类林及Ⅲ类林,依据林分实际状况,保留结构合理的林分,在植株稀疏的区域,采取带状砍 伐作业方式(带宽6 m~8 m),于采伐当年或次年在条带内补植3 年生以上油茶优质容器大苗,逐年更 替,建议连续3 年作业完成全面更新。造林和幼林经营管理参照LY/T 1328。 6.2.2 全面更新 针对Ⅳ类林,全面清除林地植被,采用全面新造的技术措施一次性进行改造,造林和幼林经营管理 参照LY/T 1328。 6.3 有害生物防控 有害生物防控方法参照LY/T 26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