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水利卷 作者: 周魁一著 出版时间: 2002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是我国第1部系统的水利科技史专著。全书采用以水利基础科学为经(包括水文学、水力学、土力学、泥沙运动学、水利测量学以及水利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中包容的基础科学理论),以传统技术为纬(包括防洪治河、农田灌溉、运河、海塘、城市水利和水力机械等专业技术门类)的写作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以水利科技为主要内容,范围涉及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领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水利科技史著作。 《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可供图书、博物、文物工作者,科学史、考古工作者及有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一 水利的起源与第一次建设高潮 二 水利建设蓬勃发展与传统水利技术的成熟期 三 水利建设的普及和传统水利技术总结期 四 传统水利科技的特点与不足 第二节 水利事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一 自然地理背景下的多种水利类型 二 社会进步与水利发展的相互影响 三 科技和文化进步与水利发展 第三节 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体验与哲学思考 一 历史的启示——自然反作用于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 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 三 水利史研究的历程和使命 基础科学编 第二章 水利基础科学 第一节 水文、水文测验与洪水预报 一 地表水与地下水 二 水文测验 三 洪水与洪水预报 第二节 水力学原理及其应用 一 水静力学知识与应用 二 动能与势能转换和明渠水力学 三 有压管道水力学与水工实践 四 对大气压的认识与负压利用 五 水工消能 第三节 河流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 泥沙运动力学的起源与张戎的贡献 二 北宋年间河流泥沙运动理论的进展 三 潘季驯"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理论贡献 四 河流动力学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 土力学原理与应用 一 对土料工程特性的认识 二 水工建筑物施工中的土力学知识 第五节 水利测量 一 水准概念和原始水准测量 二 水准仪的发明和应用 三 唐宋以降的水准仪和水准测量 四 不用水的水准仪——旱平 五 高深、距离和方位的测量计算 第六节 田间灌溉与作物生理 一 渠系均衡灌溉用水的规定 二 作物灌溉制度的制定 三 调节土壤温度的灌溉技术 第三章 水资源与水环境治理规划 第一节 水土资源的利用和改良 一 水土资源的分布与治理原则 二 水土资源区划与田制 三 水土资源的调节与改良 四 水土资源的勘测与规划 第二节 水土保持与放淤规划 一 水土流失的演进及其影响 二 水土保持规划思想与技术措施 三 流失水土资源的再利用——淤灌和放淤 第三节 流域水利规划——以海河为例 一 海河农田水利规划与水土资源利用 二 海河防洪除涝规划与治理途径 第四节 湖泊水利规划——以洞庭湖为例 一 洞庭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荆江防洪的影响 二 保护湖泊水体和围湖垦殖利弊之比较 三 荆江和洞庭湖防洪减灾规划思想评述 第五节 河流治理规划——以明清黄河下游为例 一 黄河河床的淤积演变 二 明代后期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抬升的影响及潘季驯的治理规划 三 清代靳辅的治理与黄淮运旧格局的瓦解 四 解除黄淮运相互干扰的其他规划方案 第六节 治河方略的演变 一 以工程手段为主的治河方略 二 工程防洪与社会化减灾并举的防洪方略 第七节 灌溉工程规划 一 沟洫与井田制渠系规划 二 渠系工程规划——以郑国渠为例 三 无坝引水工程——以都江堰为例 四 陂塘及湖泊水利 五 东南沿海御咸蓄淡工程——以它山堰为例 第八节 排水工程、圩垸和盐碱地治理规划 一 排水工程 二 圩(围)垸水利 三 盐碱地治理 四 淤灌和放淤改土 第九节 大运河及其供水防沙枢纽工程规划 一 区间运河 二 越岭运河 三 运河的供水、配水和防沙工程规划及实践——以会通河、通惠河为例 第十节 城市水利规划 一 营国制度下的城市水利规划及实践 二 取水之利、避水之害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 工程技术编 第四章 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第一节 土方施工技术 一 土方开挖与疏浚 二 土方填筑施工技术与规范 第二节 石方施工技术 一 石方开挖 二 砌石建筑的桩基 三 砌石与砌砖技术 四 灰土防渗体做法 五 笼石和卵石的施工 六 水工胶结材料 七 水工建筑物的胶结技术 第三节 施工导流工程 一 早期大江截流失败的例证 二 施工导流围堰技术 三 围堰工程形式 四 施工导流技术的变通应用 第四节 拦水和溢流堰坝的设计与施工 一 拦河蓄水堰坝的设计与施工 二 溢流堰闸的设计与施工 第五节 配水和输水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 一 配水闸门和涵洞的设计与施工 二 输水隧洞、倒虹吸和渡槽的设计与施工 第六节 堤防与埽工 一 堤防沿革及早期的技术成就 二 系统堤防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三 堤防维修制度与放淤固堤 四 埽工技术的起源与演进 五 埽工制作与特点 第七节 河流制导工程与护滩工程 一 护岸工程 二 河流制导工程 三 护滩工程 第八节 堵口和抢险技术 一 堵口工程 二 防汛抢险 第九节 地下水利用工程 一 引泉灌溉工程 二 井灌 三 坎儿井 第十节 运河供水与通航工程 一 堰埭 二 潮闸 三 复闸 四 明清黄淮运清口工程 第十一节 鱼鳞大石塘工程技术 一 砌石海塘的演进 二 鱼鳞大石塘 三 海塘护岸工程 第十二节 水力应用与提水机械 一 水力应用的起源与发展 二 提水机械 第五章 水利管理与法规 第一节 水利机构和职官 一 统一的水行政管理及职官建立 二 条块结合的水行政与专业管理体系 三 明清内阁及六部制下的水利与河漕机构 四 水利管理的稽查与奖罚 第二节 水利法规的制定 一 国家大法中的水利条款 二 综合性国家水利法规 三 不同水利门类的单项法规 第三节 技术分工与水利定额计算 一 水利专业人员的分工与培训 二 施工定额管理 三 工程计算的进步 第四节 经费的筹集与使用 一 河工经费及劳役 二 农田水利工程经费筹集、工料及劳动力组织 第五节 水资源税之征收 一 汉代水税的考证 二 唐以后各代之灌溉水税 三 新疆地区灌溉水税 四 水力加工机械用水也有收取水税的记载 第六章 水利史的应用研究与历史模型方法 第一节 江河洪水与大型岩崩滑坡历史研究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一 1870年长江洪水研究成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的依据 二 黄河小浪底大坝设计与黄河1843年洪水复原研究 三 历史时期三峡大型岩崩滑坡研究 第二节 治水思想的历史研究与建议 一 自然灾害的双重属性与完善防洪方针的建议 二 水沙资源统一利用的历史启示 第三节 环境变迁的历史研究对水利规划工作的启示 一 黄河中游环境历史演变对下游防洪影响的研究 二 黄河下游河道还能维持多久的历史论证 三 鉴湖围垦的历史启示 第四节 历史模型研究方法的理论认识——以水利的历史研究为例 一 历史模型研究方法的提出——科学发展对历史研究的呼唤 二 历史模型的优势 三 历史模型研究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人物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总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