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念、前景与路径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念、前景与路径》首先讨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空间范围、职能定位,继而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角度搭建框架,运用大量实例和数据,描述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广泛地借鉴国内外经验及前沿理念,描绘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念、前景与路径》既可以为那些关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系统的研究资料和可供讨论的蓝本,也可以为首都经济圈规划的编制提供决策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提出 一 环首都经济圈的提出背景 (一)学术界对环首都经济圈的相关研究回顾 (二)从"两环开放带动"到"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演变 (三)环首都经济圈的经济合作现状 二 环首都经济圈的核心--绿色经济圈 (一)绿色经济的相关概念 (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现实依据 (三)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建设目标:三生共赢 三 加快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重大意义 (一)释放首都优势,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快速崛起 (二)疏解首都压力,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三)破解环首都贫困带难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打造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区 第二章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产业支撑 一 环首都经济圈须以绿色产业体系为支撑 (一)绿色产业的内涵 (二)环首都经济圈的产业优势与绿色化趋势 (三)环首都经济圈目标产业体系:生态修闲产业 二 绿色农业 (一)产业化经营主导型模式 (二)循环农业模式 (三)观光农业模式 三 现代林业 (一)育林和森林维护业 (二)多功能林业 (三)社会林业 (四)碳汇林业 (五)森林旅游 四 高新技术产业 (一)携手中关村,共建环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带 (二)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五 休闲旅游业 (一)生态旅游 (二)低碳旅游 (三)休闲文化旅游 六 养老、健身产业 七 "二点五产业" 八 文化、教育产业 (一)文化产业 (二)教育产业 第三章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生活图景 一 由园到城、园城结合,实现人口与产业的同步集聚 (一)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二)环首都新城应实现人口与产业的同步集聚 二 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二)以人为本,规划和建设环首都宜居新城 (三)社会建设和城市品牌塑造 三 环首都新城规划与建设构想 (一)田园城市的理念 (二)环首都经济圈绿带、绿道、绿化建设 (三)环首都新城交通体系设计 四 以"包容性增长"为理念,建设环首都城乡一体化示范带 (一)下大力弥补基础设施欠账,尽快解决贫困带的"五难"问题 (二)建立城乡互联机制 (三)生态乡村:"三生共赢"的典型体现 (四)以农民为主体建设新农村 第四章 环首都生态圈:危机与补偿 一 环首都生态圈的地理区域划分 二 环首都圈生态现状:喜忧参半 (一)环首都圈生态建设的可喜进步 (二)环首都圈生态危机隐患 三 环首都生态发展试验区构想 (一)环首都生态发展试验区的提出 (二)环首都生态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内容 四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水资源保障 (一)科学认识调水增源的支撑力 (二)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三)环首都圈农业节水策略 五 环首都圈生态补偿机制 (一)生态补偿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生态补偿的实施机制 (三)环首都圈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形式 (四)环首都圈现行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问题 (五)环首都圈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框架与建议 第五章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制度创新 一 加强规划和政策指导,促进首都经济圈崛起 (一)国外首都圈规划与政策借鉴 (二)我国首都经济圈规划原则 二 探索现代治理模式 (一)条块分割阻碍着首都经济圈的发展 (二)京冀协作机制取得的进展 (三)国外都市圈管理体制的经验借鉴 (四)探索首都经济圈双层多核治理的新模式 三 先行先试,形成发展绿色经济的长效机制 (一)以绿色化为指向,改革政绩考核制度 (二)积极探索碳汇交易,作为环首都贫困带增收的新手段 (三)创建配额交易制,落实节能减排 (四)率先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解决新能源上网难题 (五)加快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共建共享 (六)创新环境经济政策 四 改善投资环境 (一)实施产业招商,降低企业商务成本 (二)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加强绿色技术储备 (三)做好对京津高端人才的柔性引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