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准确定位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进行系统考察,批判性地分析其是非得失,对其进行反思和超越,进而对中国的生态现代化(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一定的启示。 目录 /第一章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视野/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选择/ (一)生态文明的战略构想/ (二)生态文明的科学涵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生态文明的理论地位/ (二)生态文明的实践地位/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坐标/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开放眼光/ 第二章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兴起背景/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兴起的现实背景/ (一)资本逻辑的普遍支配/ (二)生态危机的全球扩散/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兴起的理论背景/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发展/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延伸/ (三)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论争/ 三、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兴起的实践背景/ (一)环境运动的积极推进/ (二)环境变革的深入开展/ 第三章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进程/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萌芽期/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萌芽期的时代背景/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萌芽期的主要人物/ (三)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萌芽期的主要观点/ (四)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萌芽期的基本特征/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论证期/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论证期的时代背景/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论证期的主要人物/ (三)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论证期的主要观点/ (四)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论证期的基本特征/ 三、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扩展期/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扩展期的时代背景/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扩展期的主要人物/ (三)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扩展期的主要观点/ (四)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扩展期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话语框架/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假设/ (一)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功能/ (二)环境保护的“正和博弈”性质/ (三)社会主体的科学文化意识/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主张/ (一)推动技术创新/ (二)重视市场主体/ (三)强调政府作用/ (四)突出市民社会/ (五)关注生态理性/ (六)促进生态转型(环境变革)/ 三、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未来课题/ (一)从生产到消费的转变/ (二)从技术到政策的转变/ (三)从西方到全球的转变/ 第五章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是非得失/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合理性/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学者的自我评价/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积极意义/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遭遇的批评/ (一)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批评/ (二)其他理论流派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批评/ 三、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理论困境/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理论矛盾/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发展瓶颈/ 第六章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之路/ 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的考察/ (一)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政治现代化机制/ (二)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经济行为主体/ (三)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市民社会主体/ (四)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国际一体化环境/ 二、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社会制度选择/ (一)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道路的超越/ (二)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三)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三、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现实选择路径/ (一)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二)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经济支撑/ (三)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社会条件/ (四)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国际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