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技术丛书 可靠性设计 作者:谢少锋 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可靠性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可靠性设计》分为上下两篇,主要介绍了可靠性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及其案例。上篇为可靠性定量设计,包括可靠性建模、预计、分配、FMEA、FTA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可靠性定量活动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在第9章中,用案例演示了产品定量可靠性设计的过程。下篇是可靠性定性设计,包括可靠性设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元器件选择与应用、元器件的主要失效模式及其预防、降额设计、防静电、防闩锁、防浪涌、热设计、电磁兼容设计、容差与漂移设计、三防设计、容错设计、潜在通路分析、软件可靠性设计等。为了避免读者实施定量可靠性设计时烦琐的数学计算,《可靠性设计》还介绍了可靠性定量设计的计算机辅助工具。为了给企业读者提供一套质量可靠性的提升路径,《可靠性设计》最后一章介绍了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TSQ)的原理与实施案例,以供读者参考。《可靠性设计》适用于产品设计和生产的相关人员,特别是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品质人员使用,也可供高校教师、研究生参考,或作为培训教材使用。 目录 上篇 定 量 设 计 第1章 概述/t(2) 1.1 DfR的概念与发展/t(2) 1.1.1 DfR的历史/t(2) 1.1.2 可靠性1.0与2.0的核心特征/t(5) 1.1.3 DfR、TSQ与可靠性3.0/t(6) 1.1.4 DfR的收益/t(9) 1.2 DfR关键流程/t(11) 1.2.1 识别阶段/t(11) 1.2.2 设计阶段/t(13) 1.2.3 分析阶段/t(14) 1.2.4 验证阶段/t(16) 1.2.5 确认阶段/t(17) 1.2.6 控制阶段/t(17) 1.3 DfR的实施原则/t(18) 1.3.1 DfR不是单独的活动/t(18) 1.3.2 要充分估计现有的技术水平/t(19) 1.3.3 准确掌握产品在运输、储存及使用中所遇到的环境和所处的状态/t(19) 1.3.4 可制造性设计是可靠性设计的重要内容/t(20) 1.3.5 可靠性定量活动应贯彻产品的研究和设计的始终/t(21) 1.3.6 重视和加强设计阶段的可靠性管理/t(21) 1.3.7 可靠性设计技术与管理同等重要/t(22) 1.4 DfR的计算机实现/t(23) 1.5 DfR的评估/t(24) 1.5.1 利用IEEE 1624评估/t(24) 1.5.2 利用AIAG计分评估法/t(28) 1.6 本书的编排/t(29) 参考文献/t(30) 第2章 产品可靠性表征与寿命分布/t(31) 2.1 产品的可靠性定义/t(31) 2.1.1 规定的任务和功能/t(32) 2.1.2 确定环境和使用条件/t(32) 2.1.3 工作状态和任务时间/t(32) 2.2 产品的可靠性指标/t(32) 2.2.1 常用的可靠性指标/t(33) 2.2.2 产品的寿命特征量/t(35) 2.3 可靠性指标间的相互关系/t(38) 2.4 产品的寿命分布/t(40) 2.4.1 指数分布/t(41) 2.4.2 正态分布/t(42) 2.4.3 对数正态分布/t(43) 2.4.4 威布尔(Weibull)分布/t(43) 2.4.5 B10寿命/t(44) 2.5 浴盆曲线与失效率等级/t(45) 2.5.1 失效率的单位/t(46) 2.5.2 失效率的等级/t(47) 2.6 维修度与有效度/t(47) 参考文献/t(49) 第3章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t(50) 3.1 可靠性模型的作用与组成/t(50) 3.2 基本可靠性模型和任务可靠性模型/t(51) 3.2.1 基本可靠性模型/t(51) 3.2.2 任务可靠性模型/t(52) 3.2.3 基本可靠性与任务可靠性的区别和关系/t(53) 3.2.4 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的权衡/t(54) 3.3 系统可靠性模型/t(54) 3.3.1 系统可靠性模型概述/t(54) 3.3.2 串联系统/t(55) 3.3.3 并联系统/t(55) 3.3.4 循环工作的可靠性模型/t(56) 3.3.5 表决系统(n中取r系统)/t(57) 3.3.6 温储备系统/t(57) 3.3.7 串联、并联系统可靠性的计算/t(58) 3.3.8 冷储备系统/t(59) 3.3.9 网络系统/t(61) 3.3.10 共因故障模型/t(63) 3.3.11 均分负载系统/t(66) 3.3.12 储存可靠性模型/t(67) 3.4 建立可靠性模型的程序和原则/t(69) 3.4.1 建立程序/t(69) 3.4.2 应用示例/t(75) 3.4.3 可靠性建模工作的注意事项/t(77) 参考文献/t(78) 第4章 可靠性预计/t(79) 4.1 可靠性预计的意义和作用/t(79) 4.1.1 可靠性预计的意义/t(79) 4.1.2 可靠性预计的作用/t(80) 4.2 可靠性预计的主要方法/t(81) 4.2.1 基于数理统计可靠性预计法/t(81) 4.2.2 失效物理分析法/t(81) 4.2.3 相似预计法/t(82) 4.2.4 相似复杂性法/t(82) 4.2.5 功能预计法/t(82) 4.2.6 上、下限法/t(83) 4.3 可靠性预计标准的发展及其主要分类/t(83) 4.4 可靠性预计一般程序/t(87) 4.5 计数法可靠性预计/t(88) 4.5.1 元器件计数法可靠性预计所需信息及方法/t(88) 4.5.2 计数法用的数据表/t(90) 4.5.3 预计示例/t(91) 4.6 应力分析法可靠性预计/t(96) 4.6.1 应力分析法的应用范围/t(96) 4.6.2 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示例/t(96) 4.7 失效物理分析法的模型与应用/t(106) 4.7.1 概述/t(106) 4.7.2 失效物理模型示例/t(107) 4.7.3 失效物理分析法应用示例/t(109) 参考文献/t(112) 第5章 可靠性分配/t(114) 5.1 可靠性分配的目的和作用/t(114) 5.2 可靠性分配考虑的因素/t(114) 5.3 可靠性分配的原理和准则/t(115) 5.4 可靠性分配的参数/t(116) 5.5 可靠性分配的层次/t(116) 5.6 可靠性分配的一般方法/t(117) 5.6.1 等分配法/t(117) 5.6.2 考虑重要度和复杂度的分配法(AGREE分配法)/t(117) 5.6.3 ARINC分配法/t(118) 5.6.4 评分分配法(目标可行性法)/t(119) 5.6.5 比例组合分配法/t(122) 5.6.6 最少工作量法(可靠度再分配法)/t(124) 5.6.7 直接寻查法/t(126) 5.6.8 拉格朗日乘数法/t(126) 5.6.9 基于遗传算法的可靠性分配方法/t(128) 5.7 进行可靠性分配时的注意事项/t(131) 参考文献/t(131) 第6章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t(132) 6.1 FMECA有关概念/t(132) 6.2 FMECA相关标准及应用/t(133) 6.2.1 美国FMECA相关标准/t(133) 6.2.2 欧洲等地区的FMECA标准/t(134) 6.2.3 汽车行业等民用FMECA标准/t(134) 6.2.4 国内FMECA标准/t(135) 6.2.5 几个重要的FMECA标准介绍/t(136) 6.2.6 FMECA技术应用现状/t(138) 6.3 FMECA的作用/t(140) 6.3.1 FMECA在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t(140) 6.3.2 FMECA在维修性分析中的应用/t(141) 6.3.3 FMECA在安全性分析中的应用/t(141) 6.3.4 FMECA在测试性分析中的应用/t(142) 6.3.5 FMECA在保障性分析中的应用/t(143) 6.4 FMECA的实施要求/t(144) 6.5 FMECA的工作内容及方法应用/t(145) 6.5.1 FMECA的工作内容/t(145) 6.5.2 FMECA方法应用/t(145) 6.5.3 功能及硬件FMECA/t(147) 6.5.4 软件FMECA/t(150) 6.5.5 损坏模式及影响分析DMEA/t(151) 6.5.6 过程FMECA/t(153) 6.6 FMECA计划及流程/t(154) 6.6.1 FMECA工作计划流程/t(154) 参考文献/t(160) 第7章 故障树分析/t(161) 7.1 分析的概念/t(161) 7.2 FTA方法基础/t(162) 7.2.1 FTA分析中的标准符号/t(162) 7.2.2 布尔代数运算法则/t(164) 7.2.3 可靠性框图与FTA/t(165) 7.2.4 最小路集和最小割集/t(165) 7.2.5 共同原因故障/t(166) 7.2.6 结构重要度/t(167) 7.2.7 概率重要度/t(168) 7.3 故障树的一般方法/t(169) 7.3.1 概述/t(169) 7.3.2 故障树的建造和简化/t(169) 7.3.3 定性分析――求最小割集/t(171) 7.3.4 定量分析――计算顶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重要度/t(172) 7.4 故障树分析应用实例/t(176) 7.4.1 压力罐系统建树过程/t(176) 7.4.2 压力罐系统的故障树规范化和模块分解/t(183) 7.4.3 压力罐系统故障树定性分析及其应用/t(183) 7.4.4 压力罐系统的故障树定量分析/t(186) 参考文献/t(187) 第8章 可靠性定量设计工具/t(188) 8.1 概述/t(188) 8.2 基本可靠性预计/t(189) 8.2.1 功能概述/t(189) 8.2.2 可靠性预计/t(190) 8.2.3 不同设计方案的可靠性仿真/t(195) 8.3 任务可靠性预计(可靠性框图分析)/t(196) 8.3.1 功能概述/t(196) 8.3.2 RBD的建立/t(198) 8.3.3 RBD节点与产品的关联/t(201) 8.3.4 RBD图形中多功能设备的设置/t(202) 8.3.5 RBD图分析与计算/t(203) 8.3.6 RBD图形和报表输出/t(205) 8.4 可靠性分配/t(205) 8.4.1 功能介绍/t(205) 8.4.2 可靠性分配/t(208) 8.4.3 可靠性分配结果的调整与验证/t(209) 8.4.4 报表输出/t(210) 8.5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程序/t(210) 8.5.1 功能简介/t(210) 8.5.2 FMECA基础数据预定义/t(211) 8.5.3 自定义FMECA分析类型/t(211) 8.5.4 FMECA检查/t(213) 8.5.5 定量计算/t(214) 8.5.6 FMECA报表输出/t(214) 8.5.7 查看影响关系图/t(216) 8.5.8 转为故障树/t(216) 8.5.9 合并低层次数据/t(216) 8.6 故障树分析程序/t(217) 8.6.1 功能介绍/t(217) 8.6.2 故障树记录管理/t(217) 8.6.3 事件管理/t(219) 8.6.4 故障树符号/t(220) 8.6.5 故障树的建立/t(222) 8.6.6 故障树分析、计算/t(223) 8.6.7 故障树图形和报表输出/t(224) 8.7 可靠性评估工具/t(225) 8.7.1 功能介绍/t(225) 8.7.2 评估图记录管理与图形编辑/t(225) 8.7.3 试验数据管理/t(226) 8.7.4 可靠性评估计算/t(226) 参考文献/t(228) 第9章 可靠性定量设计流程与案例/t(229) 9.1 可靠性定量设计流程/t(229) 9.2 可靠性定量设计案例/t(230) 9.2.1 企划与可靠性指标/t(230) 9.2.2 产品认知/t(230) 9.2.3 可靠性指标的分配/t(231) 9.2.4 可靠性指标的预计/t(232) 9.2.5 设计实现/t(233) 9.2.6 FMEA/t(236) 9.2.7 FTA/t(242) 9.2.8 现场数据分析/t(244) 参考文献/t(244) 下篇 定 性 设 计 第10章 可靠性设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t(248) 10.1 可靠性设计准则的内涵/t(248) 10.1.1 可靠性设计准则的定义/t(248) 10.1.2 可靠性设计准则的作用/t(249) 10.2 建立可靠性设计准则的步骤/t(250) 10.3 可靠性设计准则制定中应注意的事项/t(254) 10.3.1 处理好简化设计与“三化”的关系/t(254) 10.3.2 设法消除降额设计中的“不愿”与“不会”/t(255) 10.3.3 处理好容差设计中的长期稳定性与短期稳定性/t(255) 10.3.4 切合实际的热设计就是好的热设计/t(256) 10.3.5 静电防护的误区/t(257) 10.3.6 软件可靠性设计是产品可靠性准则的重要内容/t(258) 10.3.7 冗余设计的应用限制/t(259) 10.3.8 潜在通路分析需引起注意/t(260) 10.3.9 非电子产品更需要可靠性设计准则/t(261) 参考文献/t(262) 第11章 元器件的选择与应用/t(263) 11.1 元器件选择的基本要求/t(263) 11.2 质量等级的选择/t(266) 11.2.1 元器件质量等级的定义/t(266) 11.2.2 国产电子元器件的质量等级/t(266) 11.2.3 进口电子元器件的质量等级/t(277) 11.2.4 元器件质量等级选择原则/t(278) 11.3 封装结构的选择/t(279) 11.4 元器件的合理选用/t(281) 11.4.1 分立半导体器件的选用/t(281) 11.4.2 集成电路的选用/t(285) 11.4.3 电阻器与电位器的选用/t(289) 11.4.4 电容器的选用/t(293) 11.4.5 电感器的选用/t(299) 11.4.6 继电器的选用/t(299) 11.4.7 接插件的选用/t(303) 11.4.8 电缆的应用注意点/t(305) 参考文献/t(306) 第12章 元器件的主要失效模式及其预防/t(307) 12.1 元器件的失效物理模型/t(307) 12.2 电子元件的主要失效模式及预防/t(308) 12.2.1 电阻器/t(308) 12.2.2 电容器/t(309) 12.2.3 电感器/t(312) 12.2.4 变压器/t(313) 12.2.5 传感器和敏感元件/t(315) 12.2.6 开关/t(316) 12.2.7 继电器/t(316) 12.2.8 熔断器/t(320) 12.2.9 接插件/t(321) 12.3 半导体分立器件的主要失效模式及其预防/t(322) 12.3.1 分立器件的主要失效模式及预防/t(322) 12.4 集成电路的主要失效模式及其预防/t(323) 12.4.1 集成电路的分类/t(323) 12.4.2 主要失效模式及其预防/t(325) 12.4.3 集成电路的选用/t(326) 12.5 晶振的主要失效模式及其预防/t(327) 12.5.1 晶振的类型与主要参数/t(327) 12.5.2 晶振的主要失效模式及其预防/t(329) 12.6 光电子器件的主要失效模式及其预防/t(330) 12.6.1 激光器/t(330) 12.6.2 光电耦合器/t(332) 12.6.3 光电显示器件/t(333) 参考文献/t(337) 第13章 降额设计/t(338) 13.1 降额设计的定义与合理应用/t(338) 13.1.1 降额的有关定义/t(338) 13.1.2 降额等级/t(338) 13.1.3 降额等级的选择/t(339) 13.1.4 应用降额技术应注意的问题/t(341) 13.2 降额设计的理论依据/t(342) 13.2.1 阿列尼乌斯方程/t(342) 13.2.2 电应力降额的逆幂率法则/t(343) 13.3 降额系数的确定/t(343) 13.3.1 数学模型及?b-S-T关系图/t(344) 13.3.2 降额曲线/t(344) 13.3.3 降额图/t(345) 13.3.4 降额因子/t(347) 参考文献/t(353) 第14章 潮湿敏感器件的防护与管理/t(354) 14.1 潮湿敏感器件的基础知识/t(354) 14.1.1 潮湿敏感器件防护与管理的紧迫性/t(354) 14.1.2 潮湿敏感器件的国际标准/t(355) 14.1.3 潮湿敏感器件的等级划分/t(356) 14.1.4 潮湿敏感器件的包装信息/t(357) 14.2 潮湿敏感器件控制不当产生的潜在危害/t(358) 14.2.1 导致潮湿敏感器件失效的因素/t(358) 14.2.2 潮湿敏感器件产生危害的机理/t(358) 14.2.3 潮湿敏感器件危害的表现形式/t(359) 14.3 MSD器件的烘烤方法/t(359) 14.3.1 烘烤条件/t(359) 14.3.2 烘烤流程及记录/t(361) 14.3.3 烘烤方法/t(362) 14.3.4 注意事项/t(362) 14.4 MSD潮湿敏感器件的管理/t(363) 14.4.1 进货及库存管理/t(364) 14.4.2 生产管理/t(365) 14.4.3 返工/返修管理/t(366) 14.4.4 过程控制/t(366) 14.5 PCB存储及烘烤/t(367) 14.5.1 仓储条件要求/t(367) 14.5.2 存储期规定/t(367) 14.5.3 取板和运输要求/t(368) 14.5.4 PCB上线前的检查和处理/t(368) 14.5.5 生产过程中停留时间的规定/t(369) 14.5.6 OSP板的使用要求/t(369) 14.5.7 PCBA存储与烘烤/t(370) 14.6 案例/t(370) 14.6.1 案例简述/t(370) 14.6.2 问题描述/t(371) 14.6.3 故障确认/t(371) 14.6.4 故障分析/t(371) 14.6.5 解决方案/t(376) 参考文献/t(376) 第15章 电路结构简化设计/t(378) 15.1 电路集成化/t(378) 15.1.1 用线性集成电路取代分立器件电路/t(379) 15.1.2 用中、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取代小规模集成电路/t(379) 15.2 数字逻辑电路的简化/t(379) 15.3 模拟电路的简化/t(380) 参考文献/t(381) 第16章 容错设计/t(382) 16.1 冗余设计/t(382) 16.1.1 冗余设计的基本概念/t(382) 16.1.2 常用的冗余设计方法/t(383) 16.2 冗余方式对可靠性的提高/t(383) 16.2.1 并联冗余/t(383) 16.2.2 表决冗余/t(385) 16.2.3 串并组合冗余/t(385) 16.2.4 非工作冗余/t(387) 16.3 故障模式对冗余的影响/t(388) 16.4 灵活应用冗余设计的示例/t(389) 16.5 软件容错技术/t(392) 16.5.1 常用的软件容错技术方法/t(393) 16.5.2 软件容错技术的示例/t(395) 参考文献/t(397) 第17章 气候环境的“三防”设计/t(399) 17.1 “三防”技术及其发展/t(399) 17.2 环境条件及其影响/t(400) 17.2.1 温度、湿度的影响/t(401) 17.2.2 霉菌的影响/t(401) 17.2.3 盐雾的影响/t(402) 17.3 “三防”防护的依据/t(402) 17.3.1 寿命期内的环境剖面/t(403) 17.3.2 “三防”防护的依据/t(403) 17.4 “三防”设计/t(404) 17.4.1 结构与防腐蚀设计/t(404) 17.4.2 封装与微环境改善/t(405) 17.4.3 合理选择材料/t(406) 17.5 机柜的“三防”设计/t(409) 17.5.1 机柜材料的选择/t(409) 17.5.2 机柜结构优化设计/t(410) 17.6 印制电路板组件的“三防”设计/t(410) 17.7 电接点(焊接点及电接触点)的“三防”设计/t(412) 17.8 “三防”评价/t(414) 17.8.1 金属镀层和化学覆盖层评价/t(414) 17.8.2 有机涂层/t(415) 17.8.3 其他材料评价/t(415) 参考文献/t(415) 第18章 热设计/t(417) 18.1 概述/t(417) 18.1.1 热应力是影响电子产品可靠性的重要因素/t(417) 18.1.2 电子设备热设计目的/t(418) 18.2 热设计通用要求/t(418) 18.2.1 热设计实施程序/t(418) 18.2.2 热设计基本要求/t(420) 18.2.3 热设计一般步骤/t(421) 18.3 电子设备冷却方法/t(422) 18.3.1 冷却方法分类与选择流程/t(422) 18.3.2 冷却方法的选择依据与设计要求/t(423) 18.3.3 冷却方法选择注意事项/t(426) 18.4 元器件热设计/t(427) 18.4.1 从热性能角度选用元器件/t(427) 18.4.2 半导体器件的散热/t(427) 18.4.3 散热器的选择与设计/t(427) 18.4.4 散热器的设计与计算/t(428) 18.4.5 元器件自然对流换热的简化计算/t(435) 18.5 电子组件的热设计/t(435) 18.5.1 印制电路板的散热/t(435) 18.5.2 印制电路板的热设计原则/t(436) 18.5.3 印制电路板上电子元器件热安装与布置/t(437) 18.6 风道与风扇/t(442) 18.6.1 风道设计/t(442) 18.6.2 风扇/t(445) 18.7 热性能试验技术/t(450) 18.7.1 温度测量/t(451) 18.7.2 流速测量/t(456) 18.7.3 流场分布测量/t(457) 18.7.4 流体压力测量/t(460) 18.7.5 流量测量/t(462) 参考文献/t(463) 第19章 静电防护(ESD)/t(464) 19.1 静电和静电放电/t(464) 19.1.1 静电放电的特点/t(465) 19.1.2 静电放电的类型/t(465) 19.1.3 静电放电的危害/t(466) 19.1.4 静电放电模型/t(466) 19.2 器件装配环境的防静电措施/t(470) 19.2.1 设置防静电工作区/t(470) 19.2.2 敷设防静电地板/t(470) 19.2.3 静电敏感器件应在防静电工作台上操作/t(471) 19.2.4 静电防护区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以上/t(471) 19.2.5 防静电接地系统的设置/t(471) 19.2.6 静电保护区内应使用防静电器具/t(472) 19.2.7 有条件时可安装静电监测报警装置/t(472) 19.3 器件使用者的防静电措施/t(473) 19.4 器件包装、运送和储存过程中的防静电措施/t(475) 19.4.1 包装/t(475) 19.4.2 运送与传递/t(475) 19.4.3 储存/t(475) 19.5 设备的ESD防护/t(476) 19.5.1 设备的ESD防护设计/t(476) 19.5.2 PCB的ESD防护设计/t(477) 19.5.3 防护电路/t(478) 19.6 ESD损伤的失效定位分析技术/t(480) 19.6.1 ESD损伤的电学测试/t(481) 19.6.2 开封定位分析/t(481) 19.6.3 分层剥离技术/t(483) 19.7 案例/t(483) 参考文献/t(487) 第20章 防闩锁设计/t(488) 20.1 闩锁效应/t(488) 20.2 闩锁触发条件/t(490) 20.3 防闩锁设计/t(491) 20.3.1 版图的防闩锁设计/t(491) 20.3.2 工艺的防闩锁设计/t(493) 20.3.3 电路的防闩锁设计/t(494) 20.4 闩锁失效案例/t(497) 参考文献/t(502) 第21章 防浪涌设计/t(503) 21.1 电子产品端口的浪涌防护设计/t(503) 21.1.1 电源端口的浪涌抑制/t(503) 21.1.2 通信端口的浪涌抑制/t(505) 21.1.3 天线端口的浪涌抑制/t(506) 21.1.4 其他信号/控制端口的浪涌抑制/t(506) 21.1.5 地线反弹的抑制/t(507) 21.2 电子产品内部浪涌的防护设计/t(507) 21.2.1 集成电路开关工作产生的浪涌电流/t(507) 21.2.2 接通电容性负载时产生的浪涌电流/t(508) 21.2.3 断开电感性负载时产生的浪涌电压/t(509) 21.2.4 接地不当导致器件损坏/t(511) 21.2.5 TTL电路防浪涌干扰应用/t(511) 参考文献/t(514) 第22章 潜在通路分析/t(515) 22.1 潜在通路分析的由来/t(515) 22.2 潜在通路及潜在通路分析技术/t(516) 22.2.1 潜在通路/t(516) 22.2.2 潜在通路分析技术/t(517) 22.3 潜在通路的表现形式和设计预防/t(517) 22.3.1 潜在通路/t(518) 22.3.2 潜在时间/t(519) 22.3.3 潜在标志/t(520) 22.3.4 潜在指示/t(520) 22.3.5 潜在通路的设计评审/t(521) 22.4 潜在通路的分析方法与基本步骤/t(521) 22.4.1 潜在通路的分析方法/t(521) 22.4.2 潜在通路分析的基本步骤/t(523) 22.5 潜在通路分析技术及工具/t(524) 22.5.1 国外的潜在通路分析技术与工具/t(524) 22.5.2 国内的潜在通路分析技术与工具/t(529) 22.6 潜在通路分析技术的应用/t(531) 参考文献/t(531) 第23章 容差与漂移设计/t(533) 23.1 容差与漂移设计的概念/t(534) 23.2 容差分析方法/t(535) 23.2.1 敏感度分析与极差综合法/t(536) 23.3 漂移设计的计算机仿真/t(539) 23.3.1 系统性能可靠性数字仿真的一般方法/t(540) 23.3.2 应用举例/t(541) 参考文献/t(546) 第24章 软件质量和可靠性设计/t(547) 24.1 软件质量与可靠性的基本概念/t(547) 24.1.1 软件及软件工程/t(547) 24.1.2 软件质量/t(554) 24.1.3 软件可靠性的基本概念/t(558) 24.2 软件可靠性设计/t(562) 24.2.1 基本策略/t(562) 24.2.2 需求分析/t(564) 24.2.3 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t(566) 24.2.4 查错和改错设计/t(571) 24.2.5 软件可靠性设计准则/t(576) 24.3 软件测试/t(583) 24.3.1 软件测试的目的/t(583) 24.3.2 软件测试的分类/t(583) 参考文献/t(584) 第25章 电磁兼容设计/t(586) 25.1 元器件的选择/t(586) 25.1.1 无源器件的选用/t(586) 25.1.2 有源器件的选用/t(591) 25.1.3 磁性元件的选用/t(593) 25.1.4 元器件选择的一般规则/t(595) 25.2 印制电路板(PCB)的设计/t(595) 25.2.1 PCB布局/t(596) 25.2.2 磁通量最小化与镜像平面/t(599) 25.2.3 PCB布线/t(601) 25.2.4 印制电路板设计的一般规则/t(602) 25.3 接地和搭接设计/t(603) 25.3.1 接地的概念和基本方法/t(604) 25.3.2 接地点的选择/t(607) 25.3.3 公共阻抗干扰及其抑制/t(608) 25.3.4 搭接/t(609) 25.3.5 搭接及接地设计的一般规则/t(610) 25.4 屏蔽技术的应用/t(612) 25.4.1 屏蔽原理/t(612) 25.4.2 设备孔、缝的屏蔽设计/t(614) 25.4.3 电磁屏蔽材料的选用/t(616) 25.4.4 屏蔽设计的一般规则/t(619) 参考文献/t(621) 第26章 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TSQ)的原理及应用/t(625) 26.1 引言/t(625) 26.2 质量提升的困惑/t(626) 26.2.1 企业的困惑/t(626) 26.2.2 缺陷与波动/t(627) 26.2.3 等板平衡/t(627) 26.3 TSQ方法特点及流程/t(628) 26.3.1 TSQ方法特点/t(628) 26.3.2 TSQ的关键流程/t(629) 26.4 TSQ关键技术/t(629) 26.4.1 平衡矩阵技术/t(629) 26.4.2 波动查找技术/t(630) 26.4.3 缺陷预防技术/t(631) 26.5 TSQ技术模块/t(632) 26.5.1 TSQ技术模块的应用/t(633) 26.5.2 模块说明/t(635) 26.6 TSQ实施案例/t(648) 26.6.1 轨道交通应用案例/t(648) 26.6.2 仪器仪表行业应用案例/t(651) 26.6.3 家用电器行业应用案例/t(656) 参考文献/t(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