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学圆运动 新校重订版 作者:彭子益,李可 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彭子益是20世纪中:医界的大家。作者根据《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重新编排其辨证体系。其编写《古中医学圆运动》的原则:对于彭子益原著重复的地方,一个字都不能多:不重复的;地方,一个字也不能少。 既要忠于原著,又要高于原著。读者只要纵观《古中医学圆运动》的目录,一种全新的“彭子益辨证思维体景”就会尽收眼底。其核心是凡病皆本气致病、脾与肾为人生两本。集《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于一身,走出一条古中医学发展的道路。本书可供中医业者临床指导,也可作为古中医学教学参考资料。 目录 1 原理篇 1 1.1 导言 1 1.2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 1 1.3 阴阳 2 1.4 五行 3 1.5 五行相生相克 4 1.6 六气 5 1.7 相火与圆运动整个的关系 8 1.8 五行的病气即人身的原素 10 1.9 人秉大气的五行而生脏腑 10 1.10 十二经名词的说明 12 1.11 五脏所主的认识 18 1.12 气血的认识 21 1.13 荣卫的认识 21 1.14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 23 1.15 大气圆运动范围图说 27 1.16 河图 27 1.17 杂症辨证要诀 29 1.18 结论 48 2 古方上篇 50 2.1 导言 50 2.2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50 2.3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1 2.4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2 2.5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3 2.6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54 2.7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5 2.8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7 2.9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8 2.10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9 2.11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9 2.12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0 2.13 乌梅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60 2.14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1 2.15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2 2.16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3 2.17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3 2.18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66 3 古方中篇 67 3.1 导言 67 3.2 炙甘草汤证冶本位的意义 67 3.3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冶本位的意义 67 3.4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8 3.5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9 3.6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69 3.7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0 3.8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1 3.9 大黄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72 3.10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2 3.11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73 3.12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3 3.13 甘麦大枣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4 3.14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4 4 古方下篇 77 4.1 导言 77 4.2 理中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77 4.3 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81 4.4 小建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84 4.5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87 4.6 肾气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88 4.7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2 4.8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5 4.9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5 4.10 酸枣仁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6 4.11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7 4.12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98 4.13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9 4.14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00 4.15 大黄虫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104 4.16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 104 4.17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05 4.18 甘麦大枣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06 4.19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06 4.20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07 4.21 大承气核桃承气四逆汤附子汤乌梅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108 4.22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10 4.23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 111 4.24 再推论承气汤四逆汤的意义 113 5 伤寒论方解篇 114 5.1 导言 114 5.2 上篇 114 5.3 中篇 119 5.4 下篇 125 5.5 类伤寒篇 139 6 金匮方解篇 142 6.1 导言 142 6.2 外感痉病 142 6.3 外感湿病 143 6.4 外感暍病 144 6.5 外感百合病狐惑阴阳毒 145 6.6 外感狐惑病 146 6.7 外感阴阳毒 146 6.8 外感疟病 147 6.9 外感历节 148 6.10 内伤血痹虚劳 148 6.11 内伤痈肺痿上气 150 6.12 内伤奔豚 152 6.13 内伤胸痹心痛短气 153 6.14 内伤腹满 154 6.15 内伤寒疝 155 6.16 内伤宿食 156 6.17 内伤痰饮咳嗽 157 6.18 内伤消渴 160 6.19 内伤小便不利 161 6.20 内伤水气 162 6.21 内伤黄疸 164 6.22 内伤惊悸 166 6.23 内伤吐衄下血瘀血 167 6.24 内伤呕吐哕下利 167 6.25 内伤下利 170 6.26 外科疮痈肠痈浸淫疮 171 6.27 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 172 6.28 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 173 7 伤寒理路篇 181 7.1 要旨 181 7.2 《伤寒论》药性简释 182 7.3 方名次序 186 7.4 六经提纲 187 7.5 《伤寒论》歌括 188 8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203 8.1 序 203 8.2 读法总纲 203 8.3 上篇 204 8.4 中篇 210 8.5 下篇 219 8.6 传经篇 232 8.7 疑难篇 234 8.8 类伤寒病篇 236 8.9 读法总结 239 9 金匮药性脉法医案 241 9.1 序 241 9.2 金匮读法 241 9.3 药性读法 242 9.4 脉法读法 250 9.5 医案读法 255 9.6 女科读法 259 9.7 外科读法 259 10 脉法篇 260 10.1 导言 260 10.2 枯润二脉 260 10.3 微弱二脉 260 10.4 虚实二脉 261 10.5 松紧二脉 261 10.6 滑涩二脉 261 10.7 弦缓二脉 262 10.8 濡细二脉 262 10.9 大小二脉 263 10.10 芤革软硬四脉 263 10.11 浮沉迟数四脉 263 10.12 结促动代四脉 264 10.13 洪伏二脉 264 10.14 躁驶二脉 264 10.15 平人脉 265 10.16 真脏脉 265 10.17 指法与脉位 265 10.18 诊脉先分别脉的大体 266 10.19 处方定药要在指头未离开脉时决断 266 10.20 处方定药要自己立法 270 10.21 脉的原理 271 11 舌苔篇 273 11.1 平人舌苔 273 11.2 舌的部位 273 11.3 伤寒舌苔 273 11.4 温病舌苔 274 11.5 内伤的舌苔 274 11.6 虫病舌苔 275 11.7 阴虚舌苔 275 12 药性提纲篇 276 12.1 初学用药的提纲 276 12.2 中气药 276 12.3 脾胃土气药 276 12.4 肺与大肠金气药 277 12.5 肝胆木气药 277 12.6 肾家水火二气药 278 12.7 君火相火药 278 12.8 外感荣卫药 278 12.9 常用药中特别注意药 279 13 汤头改错篇 280 13.1 补益之剂 280 13.2 发表之剂 286 13.3 攻里之剂 294 13.4 涌吐之剂 297 13.5 和解之剂 299 13.6 表里之剂 303 13.7 消补之剂 307 13.8 理气之剂 310 13.9 理血之剂 315 13.10 祛风之剂 320 13.11 祛寒之剂 327 13.12 祛暑之剂 331 13.13 利湿之剂 334 13.14 润燥之剂 341 13.15 泻火之剂 346 13.16 除痰之剂 358 13.17 收涩之剂 362 13.18 杀虫之剂 365 13.19 痈疡之剂 366 13.20 经产之剂 368 14 温病本气篇 378 14.1 导言 378 14.2 温病的意义 378 14.3 病在荣卫 379 14.4 病在气分 382 14.5 病在肠胃 383 14.6 病在血分 383 14.7 两感温病 384 14.8 冬温 386 14.9 鼠疫 386 14.10 湿温 387 14.11 温病的坏病 388 14.12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389 14.13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389 14.14 温病脉是虚象 390 14.15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390 14.16 温病出疹之关系 391 14.17 温病汗下之过 391 14.18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391 14.19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392 14.20 《内经》经文读法 393 14.21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 394 14.22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学法 395 14.23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397 15 儿病本气篇 400 15.1 导言 400 15.2 发热 400 15.3 大小便病 400 15.4 腹痛 403 15.5 咳嗽 404 15.6 风病 405 15.7 面红身痒 407 15.8 耳流脓 407 15.9 目病 407 15.10 倦怠 408 15.11 颓疝 408 15.12 疳病 408 15.13 虫病 408 15.14 喉痛 409 15.15 外感 409 15.16 猩红热 410 15.17 大头温 411 15.18 暑病 411 15.19 疹病 412 15.20 痘病 415 15.21 痄腮 415 15.22 内热与内虚 416 15.23 阴虚 416 15.24 实证 417 15.25 辨别小儿病症之虚实 418 15.26 感寒停食外治法 419 15.27 危证 419 15.28 脉法 419 15.29 看指纹法 420 16 时气本气篇 421 16.1 导言 421 16.2 暑病 421 16.3 霍乱 426 16.4 水泻 429 16.5 痢疾 431 16.6 疟疾 434 16.7 喉痛 436 16.8 感冒 439 16.9 燥气病 442 16.10 痧证 447 16.11 湿热病 448 17 医案 450 17.1 乌梅白糖汤15案 450 17.2 理中汤7案 452 17.3 麦门冬汤1案 454 17.4 小建中汤1案 454 17.5 肾气丸3案 455 17.6 大黄泻心汤1案 455 17.7 茯苓杏仁甘草汤2案 456 17.8 酸枣仁汤1案 457 17.9 生姜泻心汤1案 457 17.10 黄芪五物汤1案 458 17.11 大黄虫丸1案 458 17.12 大黄牡丹皮汤1案 458 17.13 葶苈大枣泻肺汤1案 459 17.14 甘麦大枣汤2案 459 17.15 承气汤四逆汤1案 459 17.16 脉诊决断5案 459 18 生命宇宙篇 462 18.1 导言 462 18.2 古中医学入门的指导 462 18.3 孔子的学说 465 18.4 周秦诸子的学说 473 18.5 《内经》的学说 473 18.6 现代科学的证明 475 18.7 医学大概的意义 483 18.8 王养林书后跋 485 18.9 汪英时书后跋 486 18.10 王详瑞跋 486 19 后记:李可与《圆运动》 487 19.1 李可研究彭子古中医学的思路 487 19.2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临床运用 490 19.3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继承创新 494 19.4 笔者学习《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心得 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