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学 第四版 作者:余建明,李真林 出版时间: 2018年版 丛编项: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临床实用为目的,强调实用性,避免与临床脱节。全书分为九篇三十七章,第一篇为总论,第二篇为PACS技术与图像打印技术,第三篇为普通数字X线成像技术,第四篇为CT成像技术,第五篇为SDA成像技术,第六篇为MR成像技术,第七篇为超声成像技术,第八篇为核医学成像技术,第九篇为放射治疗技术。全面介绍了影像技术学科全系的基本知识内涵和基本的从业技能。本书以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体系的大影像学观为出发点,在重点叙述各种影像设备构造原理、检查技术方法和图像质量控制,注重影像技术各个亚专业之间的融合,拓宽了专业口径,淡化了学科意识。《BR》本次改版,添加了CT和MR等影像技术亚学科许多新的理论和检查技术,增加了学生目前必须掌握的放射治疗学技术,删除了临床不用或少用的医学技术。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X线成像的物理基础 1 第一节 X线产生及其特性 1 第二节 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 第二章 数字X线成像基础 7 第一节 数字图像的特征 7 第二节 数字图像的形成 9 第三节 数字图像的处理 10 第四节 数字图像显示技术 19 第五节 数字图像的评价 20 第六节 计算机辅助诊断 23 第三章 X线防护 25 第一节 X线对人体的危害 25 第二节 X线的防护要求 27 第三节 常用的辐射量及其单位 28 第四章 对比剂 30 第一节 X线对比剂 30 第二节 MR对比剂 33 第三节 超声对比剂 35 第五章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及应用评价 38 第一节 CR的发展及应用评价 38 第二节 DR的发展及应用评价 39 第三节 CT的发展及应用评价 40 第四节 DSA的发展及应用评价 42 第五节 MR的发展及应用评价 43 第六节 超声的发展及应用评价 44 第七节 核医学的发展及应用评价 46 第六章 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7 第一节 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点 47 第二节 胸部 48 第三节 腹部 49 第四节 骨与关节 51 第五节 中枢系统与头颈部 52 第二篇 PACS技术与图像打印技术 第七章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54 第一节 PACS的发展与组成 54 第二节 PACS的运行 64 第三节 国际标准和规范 71 第四节 PACS的临床应用 73 第五节 PACS的进展和应用评价 74 第八章 医学图像打印 77 第一节 概述 77 第二节 激光照片打印技术 78 第三节 热敏成像技术 82 第四节 喷墨打印成像技术 84 第五节 自主胶片打印技术 87 第三篇 普通数字X线成像技术 第九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91 第一节 X线摄影的基础知识 91 第二节 X线摄影条件 96 第三节 普通X线设备 98 第四节 CR成像技术 101 第五节 DR成像技术 107 第六节 乳腺X线摄影 115 第七节 口腔X线摄影 120 第八节 普通数字X线图像质量控制 122 第十章 X线造影检查 129 第一节 消化道造影检查 129 第二节 其他部位造影检查 130 第十一章 人体各部位X线摄影技术 132 第一节 头部X线摄影 132 第二节 脊柱与骨盆X线摄影 134 第三节 四肢X线摄影 142 第四节 胸腹部X线摄影 154 第四篇 CT成像技术 第十二章 CT构造与成像原理 158 第一节 CT的基本构造及附属设备 158 第二节 CT成像基础 162 第三节 单层螺旋CT的成像原理 163 第四节 多层螺旋CT的成像原理 164 第五节 CT技术的新进展 166 第十三章 CT扫描技术 167 第一节 CT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167 第二节 扫描方法 170 第十四章 CT质量控制 174 第一节 CT图像质量控制 174 第二节 CT性能指标及检测 178 第十五章 CT检查技术 180 第一节 扫描前准备 180 第二节 颅脑CT检查技术 180 第三节 鞍区CT检查技术 183 第四节 眼部CT检查技术 183 第五节 耳部CT检查技术 184 第六节 鼻与鼻窦CT检查技术 184 第七节 颌面部CT检查技术 185 第八节 咽喉部CT检查技术 186 第九节 颈部CT检查技术 187 第十节 胸部CT检查技术 188 第十一节 先天性心脏病CT扫描技术 191 第十二节 冠状动脉CT扫描技术 192 第十三节 肺静脉与左心房CT扫描技术 198 第十四节 腹部CT扫描技术 199 第十五节 盆腔CT扫描技术 203 第十六节 脊柱CT扫描技术 204 第十七节 四肢骨关节及软组织CT扫描技术 205 第十八节 CT介入技术 209 第五篇 DSA成像技术 第十六章 DSA设备及成像原理 211 第一节 DSA设备的构造及其特性 211 第二节 DSA成像原理 215 第三节 DSA信号与图像采集 217 第四节 DSA成像方式与时间减影方式 218 第五节 DSA图像处理 220 第六节 DSA图像质量控制 220 第七节 DSA特殊成像技术 222 第十七章 介入放射学 226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发展与应用评价 226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的器械 227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相关技术 229 第四节 介入放射学并发症及处理 231 第十八章 DSA的临床检查技术 234 第一节 检查前准备 234 第二节 头颈部DSA技术与介入治疗 235 第三节 胸部DSA技术与介入治疗技术 245 第四节 心脏与冠状动脉DSA技术与介入治疗 248 第五节 腹部DSA技术与介入治疗 258 第六节 盆腔DSA技术与介入治疗 269 第七节 四肢DSA技术与介入治疗 270 第六篇 MR成像技术 第十九章 MR构造与成像原理 277 第一节 MR成像仪的构造及其特性 277 第二节 MR成像的物理学基础 281 第三节 MR图像重建原理 286 第二十章 MR成像的脉冲序列 290 第一节 脉冲序列的构成、表达与分类 290 第二节 脉冲序列的参数及其意义 291 第三节 图像对比度与加权 293 第四节 自旋回波序列 295 第五节 梯度回波脉冲序列 300 第六节 反转恢复和快速反转恢复序列 304 第七节 平面回波成像序列 306 第八节 基于螺旋桨技术的快速自旋回波及快速反转恢复序列 307 第九节 三维成像及其脉冲序列 309 第二十一章 MR特殊成像技术 311 第一节 MR血管成像 311 第二节 MR水成像 314 第三节 MR功能成像 317 第四节 磁敏感加权成像 321 第五节 MR波谱成像 322 第六节 MR饱和成像技术 324 第七节 预脉冲获得图像对比的序列设计 325 第八节 MR辅助成像技术 330 第九节 MR介入与分子影像学 331 第二十二章 MR图像质量控制 333 第一节 概述 333 第二节 MR成像参数间相互影响 333 第三节 MR成像伪影 334 第二十三章 MR临床检查技术 338 第一节 MR检查准备 338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MR扫描技术 339 第三节 脊柱与脊髓MR扫描技术 352 第四节 五官及颈部MR扫描技术 358 第五节 呼吸系统MR扫描技术 365 第六节 循环系统MR扫描技术 368 第七节 消化系统MR扫描技术 379 第八节 泌尿生殖系统MRI技术 383 第九节 四肢关节及软组织MR扫描技术 386 第十节 外周血管 392 第十一节 外周神经成像技术 393 第十二节 MR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396 第七篇 超声成像技术 第二十四章 超声设备与成像基础 398 第一节 超声设备的构造及其特性 398 第二节 超声成像物理基础 400 第三节 超声成像原理 403 第四节 超声图像质量控制 406 第五节 超声图像的命名 409 第二十五章 心脏超声检查技术 412 第一节 经胸壁常规超声心动图 412 第二节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 417 第三节 三维超声心动图 420 第四节 心脏声学造影 421 第五节 负荷超声心动图 423 第六节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 425 第七节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426 第二十六章 胸腹部超声检查技术 427 第一节 胸壁与胸腔超声检查技术 427 第二节 肺部与纵隔的超声检查技术 427 第三节 肝脏 428 第四节 胆道系统超声检查技术 429 第五节 胰腺超声检查技术 431 第六节 脾脏超声检查技术 432 第七节 胃肠道超声检查 433 第八节 腹壁、腹腔、腹膜及腹膜后超声检查技术 435 第九节 泌尿系统、肾上腺超声检查技术 435 第十节 妇科超声检查技术 437 第十一节 产科超声检查技术 439 第二十七章 浅表器官及血管超声检查技术 443 第一节 眼部超声检查技术 443 第二节 涎腺超声检查技术 444 第三节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超声检查技术 444 第四节 乳腺超声检查技术 444 第五节 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技术 445 第六节 阴囊超声检查技术 445 第七节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技术 446 第八节 腹部血管检查技术 448 第九节 肢体血管超声检查技术 449 第二十八章 介入超声 451 第一节 仪器设备 451 第二节 无菌原则 452 第三节 技术原则 452 第四节 常用介入超声操作技术 453 第八篇 核医学成像技术 第二十九章 核医学设备及显像原理 457 第一节 核医学主要设备的构造及其特性 457 第二节 核医学显像原理 465 第三节 核医学显像特点 468 第四节 成像参数选取原则 468 第三十章 核医学显像技术 471 第一节 核医学显像类型 471 第二节 核医学图像分析 472 第三十一章 常见的核医学显像方法 475 第一节 脑血流灌注显像 475 第二节 甲状腺静态显像 477 第三节 心肌灌注显像 479 第四节 胃肠道出血显像 484 第五节 异位胃黏膜显像 486 第六节 肝胆动态显像 487 第七节 肺灌注显像 488 第八节 肺通气显像 491 第九节 骨显像 493 第十节 骨髓显像 496 第十一节 肾动态显像 497 第十二节 18F-FDG肿瘤代谢显像 498 第三十二章 核医学图像质量控制 501 第一节 放射性示踪药物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501 第二节 核医学显像仪器的质量控制 502 第九篇 放射治疗技术 第三十三章 放射治疗设备 505 第一节 模拟定位设备 505 第二节 放射治疗设备 507 第三节 近距离放疗设备 516 第三十四章 模拟定位技术 518 第一节 体位固定技术 518 第二节 模拟定位技术 521 第三十五章 治疗计划设计 527 第一节 治疗计划系统 527 第二节 靶区体积定义 528 第三节 计划设计及评估中的剂量参数 529 第四节 外照射临床计划设计 531 第五节 近距离放疗计划设计 535 第六节 治疗计划优化设计和计划评估 537 第三十六章 放射治疗技术 539 第一节 固定源皮距照射技术 539 第二节 等中心照射技术 541 第三节 调强放射治疗技术 542 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