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眸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文集 2002-2012 上 作者:殷剑峰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2002-2012年是中国经济开放、腾飞的十年,也是金融研究所从成立到逐步发展壮大的十年。在所庆十年之际,我们整理收录了金融所在职研究人员、博士生和博士后的部分公开发表论文。其意,一则是基于“留此存照”的想法,希望记录一下金融所十年来的学术轨迹;二则也是想借此回顾一下十年来中国经济辉煌但不平坦的历程。2002年——这十年的头一年,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红利还未及体现,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消除,因此,当时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依旧是经济不景气背景下的“通货紧缩”。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来摆脱这样的局面,自然成了彼时讨论的焦点。本文集收录的第一篇文章——金融研究所前任所长、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于2001年初成稿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即是着眼于此。其核心观点是:在外汇储备难以增长,从而难以通过央行购汇发行货币的情况下,应该发挥国债的财政特别是金融功能,使其成为货币发行,进而抑制通货紧缩的重要工具。事实上,如何发挥国债的财政与金融功能迄今依然是关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货币政策完善的未决话题。 目录 上册 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基于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美联储的若干工具创新及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调控能力分析 21世纪中国经济周期平稳化现象研究 历史视角下的货币总量指标--统计进展、角色转换及其依据 中国政府储蓄研究: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简论货币、金融与资金的相互关系及政策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关键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解读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操作机理分析(2001-2010年) 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评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改革 全球经济失衡:起因、可维持性与应对之策 国际对冲基金的中国资产配置研究 危机中的流动性变化及其管理 防范同质化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 美国居民低储蓄率之谜和美元的信用危机 美国经常账户失衡:表现、理论与政策--兼驳伯南克“世界储蓄过剩”论 美国次贷危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金融分析 全球化下的初级商品价格与实际汇率, 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及亚洲的选择: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多元化进程的中国选择--基于“货币强权”的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还是“资本输出+跨国企业”?--以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为例 保险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资产证券化视角 对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核心内容的再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