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1978~2008) 出版时间:2008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改革30年》丛书以时间为轴,以思想为线,勾勒出中国经济改革30年的历史坐标。那些曲线和拐点,那些困惑和迷局,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提供给以后经济道路的参考,为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以至更长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动力。 本书以中国区域开发空间的变动格局为主线勾勒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脉络;详细介绍了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时间里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和新变化;同时,对空前繁荣的区域经济研究学界言论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研究的“学术书架”。《资源与环境卷》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中国在三十年的改革进程中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产业法规、理论研究、国际合作五大领域的改革实践和重大事件;梳理了有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研究文献;描述了解决环境资源问题的思路与措施的演进过程;也展现了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改革成就,更是大胆地提出了化解日趋突出的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清晰思路。《社会保障卷》回顾、总结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对新时期社会保障的深化改革进行了展望。 目录 发展脉络篇 1 风雨兼程:区域经济格局大变动 1.1 全国一盘棋下的区域均衡发展 1.2 区域经济格局大洗牌 1.3 快速发展中的区域失衡 1.4 “四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1.5 主体功能区下的空间开发新结构 2 与时俱进: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 2.1 效率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2.2 缩小差距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2.4 结论与展望 3 破茧而出:改革发展中的区域突破 3.1 区域突破:经济体制转型的空间特征 3.2 开发区:区域突破的妙手 3.3 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区域突破的典型 4 分条析缕: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距 4.1 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 4.2 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 4.3 区域经济差距与统筹区域发展 5 上下求索: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合作 5.1 政府主导的区域合作 5.2 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推动的区域合作 5.3 全方位、多层次、国际性的区域合作 5.4 结论与展望 6 百舸争流: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6.1 省域竞争力发展概览 6.2 影响省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6.3 东中西三大区域竞争力比较 7 涅槃重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7.1 资源型城市概况 7.2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境 7.3 资源型城市与接续产业 重大事件篇 8 中国高地:递给世界的名片 8.1 深圳——改革开放的一着妙棋 8.2 浦东——起飞的长三角龙头 8.3 滨海——崛起的环渤海引擎 8.4 成渝试验区——新的增长极 8.5 第四个试验区——中部“双城记” 9 点石成金:行政区划调整的两大硕果 9.1 海南设省——南海蛟龙横空出世 9.2 重庆直辖——改革开放的“活眼” 10 同舟共济:区域合作的新篇章 10.1 援藏——区域合作促发展 10.2 三峡移民——区域合作解难题 10.3 两岸“三通”——区域合作开新局 10.4 APEC——区域合作连世界 学界言论篇 11 纵横捭阖:关于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讨论
11.1 宏观经济格局下的三大地带划分 11.2 地域劳动分工视角下的区域划分 11.3 “中心一外围”视角下的区域划分 12 华山论剑:中国主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12.1 西部大开发 12.2 东北振兴 12.3 中部崛起 13 百家争鸣: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1 区域差距 13.2 区域功能定位 13.3 区域分工与合作 13.4 问题区域 13.5 区域开发模式 13.6 区域竞争力 13.7 区域可持续发展 13.8 区域创新系统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