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简史 作者:徐建中,马海云 编著 出版时间:2019年版 内容简介 《化学简史》按照时间顺序将化学史分为古代化学、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三部分。古代化学(远古时期~17世纪)部分主要介绍古代实用化学、炼丹术和炼金术;近代化学(17~19世纪末)主要内容包括玻意耳的科学元素说、燃素说与拉瓦锡氧化理论、道尔顿的原子论与阿伏伽德罗的分子论、头一次国际化学会议、化学符号及化学命名法、无机化学的系统化、近代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的建立及近代化学工业等;现代化学(19世纪末至今)主要介绍三大物理学现象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的演进、元素周期表的完善、现代价键理论与量子化学、晶体结构与分子结构、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现代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的发展;最后对化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古代化学 第1章 古代实用化学 3 1.1 化学的开端——火的使用 3 1.2 陶瓷与玻璃 4 1.2.1 陶器 4 1.2.2 瓷器 6 1.2.3 玻璃 10 1.2.4 东西之差 11 1.3 金属的使用 12 1.3.1 天然单质金属 12 1.3.2 青铜 15 1.3.3 铁 18 1.4 造纸 21 1.5 黑火药 25 第2章 炼丹术与炼金术 26 2.1 炼丹术 26 2.1.1 炼丹术的起源 26 2.1.2 炼丹术的哲学思想 27 2.1.3 萌芽时期 28 2.1.4 发展时期——汉代 29 2.1.5 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 32 2.1.6 鼎盛时期——唐朝 34 2.1.7 炼丹术的传播与交流 35 2.1.8 炼丹家的遗产 36 2.2 炼金术 39 2.2.1 炼金术的起源——古埃及 39 2.2.2 炼金术的哲学化——古希腊时期 40 2.2.3 阿拉伯炼金术 43 2.2.4 欧洲中世纪炼金术 47 2.2.5 文艺复兴时期的炼金术 51 2.2.6 文艺复兴时期的矿物学 56 2.2.7 炼金术的遗产 57 2.2.8 最后一个炼金家 61 2.2.9 “化学”破茧成蝶 62 第二篇 近代化学 第3章 机械论化学 67 3.1 机械论哲学观点 67 3.2 玻意耳——怀疑的化学家 67 第4章 倒立的化学——燃素说 71 4.1 燃素说的兴起 71 4.2 气体化学挑战燃素说 73 4.2.1 布莱克与二氧化碳 74 4.2.2 卢瑟福与氮气 74 4.2.3 卡文迪什与氢气 75 4.2.4 普里斯特利、舍勒与氧气 76 4.3 拉瓦锡与氧化论 77 4.3.1 燃素论的推翻 77 4.3.2 拉瓦锡之死 81 第5章 原子论与分子论 85 5.1 化学基本定律 85 5.1.1 质量守恒定律 85 5.1.2 当量定律 85 5.1.3 定比定律 87 5.2 倍比定律与原子论 90 5.3 气体简比定律 95 5.4 阿伏伽德罗与分子论 96 5.5 原子量的测定 98 5.6 第一次国际化学会议——卡尔斯鲁厄会议 103 第6章 化学符号及化学命名法的演进 107 第7章 无机化学的系统化 112 7.1 新元素的发现史 112 7.1.1 铂系元素的发现 112 7.1.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元素的发现 113 7.1.3 卤族元素的发现 114 7.1.4 光谱分析法发现新元素 116 7.2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 117 7.2.1 拉瓦锡的《化学概要》 117 7.2.2 德贝莱纳三元素组 118 7.2.3 螺旋图 118 7.2.4 八音律表 120 7.2.5 元素周期表 121 7.2.6 元素周期表的证实 124 7.2.7 惰性气体的发现 126 第8章 近代有机化学的形成 127 8.1 有机物元素分析 127 8.2 生命力论(活力论)的终结 131 8.3 早期有机化学理论 135 8.3.1 基团论 135 8.3.2 取代学说 137 8.3.3 类型说 138 8.3.4 原子价概念 143 8.3.5 碳链学说 144 8.3.6 化学键概念 144 8.3.7 苯的环状结构 146 8.4 有机立体化学 148 第9章 近代物理化学的形成 153 9.1 热化学与化学热力学 153 9.1.1 热质说 153 9.1.2 热化学 154 9.1.3 热力学第一定律 155 9.1.4 热力学第二定律 158 9.1.5 化学平衡 161 9.1.6 热力学第三定律 165 9.2 电化学 166 9.2.1 莱顿瓶 166 9.2.2 电化学的建立 168 9.3 溶液理论 172 9.4 化学动力学的建立 178 9.4.1 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178 9.4.2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79 第10章 近代分析化学 180 10.1 定性分析 180 10.2 定量分析 182 10.2.1 质量分析 183 10.2.2 容量分析 184 10.3 光学分析 186 10.3.1 比色分析 186 10.3.2 光谱分析 186 第11章 近代化学工业 189 11.1 三酸二碱 189 11.1.1 铅室法生产硫酸 189 11.1.2 纯碱工业 190 11.1.3 烧碱工业 193 11.2 合成氨工业 194 11.3 有机合成 196 11.3.1 茜素与靛蓝的合成 196 11.3.2 药品的合成 198 11.3.3 香豆素和糖精的合成 199 11.3.4 炸药的合成 201 第三篇 现代化学 第12章 唯能论与原子论的争论 207 第13章 三大物理学发现改变化学 210 13.1 阴极射线 210 13.2 电子的发现 211 13.3 X射线的发现 212 13.4 放射性的发现 213 第14章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进 215 14.1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215 14.2 枣糕模型 215 14.3 行星模型 215 14.4 玻尔模型 217 14.5 原子的量子化模型 220 14.6 男孩物理学 224 第15章 元素的新认知与元素周期表的完善 226 15.1 元素嬗变理论 226 15.2 同位素的发现及同位素化学 227 15.3 元素周期表的完善 232 15.4 元素周期表未来发展 239 第16章 现代价键理论与量子化学 241 16.1 离子键理论 242 16.2 共价键理论 243 16.3 量子化的价键理论 245 16.4 价键理论(VB理论) 247 16.5 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 248 16.6 配位场理论 249 16.7 前线轨道理论与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250 16.8 电子密度泛函理论 252 16.9 多尺度复杂化学体系研究法 254 第17章 晶体结构与分子结构 256 17.1 X射线晶体学的建立与发展 256 17.2 电子衍射与中子衍射 260 17.3 蛋白质结构研究 261 第18章 现代化学反应理论 265 18.1 化学热力学 265 18.1.1 非平衡态热力学 265 18.1.2 耗散结构 266 18.2 化学动力学 268 18.2.1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268 18.2.2 自由基链式反应 270 18.2.3 微观反应动力学 272 18.2.4 快速反应动力学 273 18.3 催化 275 第19章 现代有机化学 278 19.1 有机合成化学 278 19.1.1 格利雅试剂(格氏试剂) 279 19.1.2 双烯合成法(Diels-Alder反应) 279 19.1.3 逆合成分析法 280 19.2 元素有机化学 282 19.3 天然产物有机化学 290 第20章 现代分析化学 298 20.1 传统化学分析继续发展 298 20.2 仪器分析 299 20.2.1 光谱分析法 300 20.2.2 色谱分析法 306 20.2.3 质谱分析法 309 20.2.4 核磁共振法 311 20.2.5 电化学分析法 314 第21章 超分子化学 318 21.1 冠醚化学 318 21.2 超分子机器 321 第22章 高分子化学 322 22.1 天然高分子的化学改性 322 22.2 酚醛树脂与合成橡胶 324 22.3 大分子理论的提出 325 22.4 热塑性高分子的合成 326 22.5 导电高分子 327 22.6 液晶高分子 328 22.7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329 22.8 高分子理论进展 331 22.9 聚合方法的突破 332 第23章 生物化学 336 23.1 静态生物化学阶段 336 23.2 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338 23.3 现代生物化学阶段 340 第24章 中国近现代化学的重要成就 347 24.1 侯氏联合制碱法(近代化学工业领域) 347 24.2 蛋白质变性学说(生物化学领域) 347 24.3 量子化学(量子力学) 348 24.4 胶体与表面化学 349 24.5 天然有机化学 350 24.6 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生物化学) 351 24.7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生物化学) 352 24.8 配位场理论 352 24.9 量子化学 353 24.10 甾体激素的合成 353 24.11 稀土催化剂定向聚合(高分子化学) 354 24.12 表面键理论(催化) 354 24.13 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新反应(有机化学) 354 24.14 电化学 355 24.15 同系线性规律(理论化学) 355 24.16 成键规律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应用量子化学) 355 24.17 青蒿素的提取及其一类物的全合成、反应和立体化学 356 24.18 分子束反应动态学(化学动力学) 357 24.19 导电聚合物(高分子化学) 357 24.20 生物固氮 357 24.21 锑、铕、铈的国际原子量新标准(无机化学) 358 24.22 有机砷、锑化合物(元素有机化学) 358 24.23 原子簇化学 358 24.24 聚合物的降解和接枝共聚(辐射化学) 359 24.25 单电子转移反应(氟化学) 359 24.26 亚磺化脱卤(有机化学) 360 24.27 有机磷化学 360 24.28 天花粉蛋白化学(生物化学) 360 24.29 晶体化学 361 第25章 总结与展望 363 25.1 化学在20世纪是中心科学 363 25.2 化学面临的挑战 365 25.3 化学在未来的地位 366 25.4 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369 25.5 仍需要解决的问题举例 371 参考文献 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