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移动感知网络技术与应用 出版时间: 2018年版 丛编项: 清华汇智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若干技术难点,从道路交通监测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车辆联网感知架构、感知方法、数据收集与获取等内容展开探讨,提出了新方法并进行分析和评估。本书内容上分别就“无线传感器网络到移动感知网络的技术演进”“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道路路面监测应用:模型和方法”“车辆移动感知机会式的数据收集”“车辆移动感知参与式的数据收集”等几个方面具体进行探讨和展开阐述,最后对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结合大数据和群体智能等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书旨在与读者分享、交流和探讨基于车辆联网的移动感知的新架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该领域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与帮助。 本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叙述平实,既可以作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物联网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和研究资料,也可供广大对移动感知技术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到移动感知网络1 1.1无线传感器网络2 1.1.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2 1.1.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机遇与挑战4 1.2基于移动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6 1.2.1移动传感器网络6 1.2.2车辆传感器网络7 1.3移动感知网络10 1.3.1移动感知技术10 1.3.2以人为中心的移动感知网络12 1.3.3车辆移动感知网络14 1.4本章小结16 参考文献16
第2章面向路面监测的车辆移动感知网络21 2.1智能车辆路面监测应用概述22 2.1.1路面监测技术的发展22 2.1.2相关代表性系统24 2.1.3面向路面监测应用的车辆移动感知27 2.2面向路面监测的车辆移动感知模型28 2.2.1相关研究28 2.2.2基于行为分析的感知监测模型29 2.2.3实验与性能分析312.3本章小结36 参考文献37
第3章面向路面监测的车辆协作感知39 3.1智慧车辆的协作技术39 3.1.1智慧车辆协作应用系统39 3.1.2车辆协作通信技术40 3.1.3车辆协作感知技术41 3.2基于车辆协作感知的路面事件监测43 3.2.1一种车辆协作路面监测方法43 3.2.2模拟测试47 3.3基于车辆协作感知的路面事件区域判定51 3.3.1一种车辆协作事件区域判定51 3.3.2模拟测试53 3.4本章小结60 参考文献60
第4章车辆移动网络路由机制63 4.1车辆移动网络路由63 4.1.1概述63 4.1.2相关研究现状64 4.2一种绿色的车辆网络路由和调度算法66 4.2.1系统模型66 4.2.2路由和调度算法设计70 4.3模拟与性能分析75 4.4本章小结78 参考文献79
第5章动态车队机会式数据收集81 5.1路面监测与车辆机会式数据收集81 5.2相关研究82 5.3系统架构84 5.3.1网络架构84 5.3.2机会式车队85 5.4行为感知的动态车队数据收集机制86 5.4.1车队拓扑的度量方法86 5.4.2状态机和消息机制88 5.4.3车队的构建89 5.4.4车队的维护92 5.4.5面向道路监测应用的机会式车队97 5.5模拟与性能评估98 5.6本章小结104 参考文献105
第6章参与式移动车辆的招募与激励107 6.1概述107 6.2参与式的移动车辆的招募方法109 6.2.1相关研究109 6.2.2行为建模110 6.2.3一种自适应的行为感知的车辆招募方法113 6.2.4模拟与性能评估114 6.3参与式的移动车辆的激励方法118 6.3.1相关研究118 6.3.2一种基于信息质量的激励方法119 6.3.3模拟测试121 6.4本章小结124 参考文献124
第7章车辆移动感知网络发展愿景127 7.1车辆移动感知网络与大数据127 7.1.1车辆移动感知产生的数据及特点127 7.1.2数据分析方法概述129 7.1.3大数据分析工具131 7.1.4大数据分析方法132 7.1.5车辆移动感知网络的数据处理135 7.2人机智慧相结合的车辆移动感知网络139 7.3本章小结141 参考文献141 第1章制造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11全球制造业环境的变化 111经济的全球化 11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13资源与环境挑战 114顾客需求的变化 115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116企业竞争模式的进化 117新制造模式的涌现 12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21资源与环境压力 122劳动力减少与劳动成本上升 123产业发展方式亟待升级 124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5《中国制造2025》 13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 131新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 132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交叉融合 133绿色、低碳发展 134资源配置全球化 135组织方式开放化、扁平化 136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创新发展
第2章“互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1互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11互联网技术的演进 212互联网驱动的制造业变革 22物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21物联网 222物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3社会化网络与制造业变革 231社会化网络 232社交网络对制造业的启示 24云计算与制造业变革 241云计算 242云制造 25大数据与制造业变革 251大数据 252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创新 26“工业40”与制造业变革 261CPS与智能生产 262智能制造 27“互联网+”与制造业变革 271“互联网+”技术的演进 272“互联网+”模式 273“互联网+”驱动的制造业变革
第3章服务型制造模式 31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311服务的概念 312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313服务经济的发展 32制造业服务拓展 321制造业服务拓展 322制造与服务的融合 323制造业服务拓展的维度 324制造业服务拓展的分类 33“互联网+”驱动的服务型制造模式 331服务型制造的概念界定 332服务型制造的内涵与特征 333服务型制造的体系结构 334“互联网+”时代服务型制造的新特性 34服务型制造的生产组织 341产品内分工与服务过程内分工 342顾客的主动参与 343“互联网+”驱动的业务协同 35服务型制造的实施 351需求管理 352能力管理 353价值网络 354风险管理 355企业管理变革 356企业基础设施升级 36迈向服务型制造的障碍 361服务悖论现象的挑战 362行业特征的影响 363战略变革的阻力 364产品与服务整合障碍 365观念转变的挑战 366组织变革的挑战 367流程变革的挑战 368人员的变革 369激励制度的变革 3610文化惯性
第4章服务型制造的经济学分析 41基于交易成本的服务型制造分析 411交易成本的概念和内涵 412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 413服务型制造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42服务型制造的资源基础观 421概念以及内涵 422起源与发展 423RBV对服务型制造的解释 43服务型制造的价值链——延伸与整合 431概念及内涵 432起源与发展 433服务型制造——价值链延伸与整合 44基于竞争战略理论的服务型制造模式 441概念 442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443竞争战略和制造企业服务化
第5章服务型制造的商业模式 51商业模式 511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512商业模式的系统架构 52制造业商业模式的演进历史 521手工作坊式生产(craft production) 522大批量生产方式(mass production) 523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 524制造业商业模式演进趋势 53新经济技术环境下的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跨界融合) 531基于核心产品服务拓展的商业模式创新 532基于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 533基于客户共同参与创造的商业模式创新 534基于个性化定制的商业模式创新 535新兴产业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渗透和改造 54服务型制造的商业模式 541价值主张 542目标客户 543分销渠道 544客户关系 545收入模式 546核心能力 547价值配置 548成本结构 549合作伙伴网络
第6章服务型制造的企业变革 61战略管理的SCP范式 62服务型制造的产品模式创新——产品服务系统 63服务型制造的管理模式变革 631组织变革 632流程变革 633人力资源变革 634文化变革 64服务型制造的技术变革 641制造技术变革——智能制造 642运作支持技术变革——智能连接,智能感知 643客户支持技术变革——主动响应 65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演进路径 651企业产品模式的演进 652企业的组织模式演进 653企业的运营模式演进 654迈向服务型制造的阶段性
第7章服务型制造的“产品模式” 71产品服务系统 711产品 712智能产品 713产品服务系统 714产品服务系统的分类 72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网络 721客户价值创造网络图 722客户价值创造的七个效用杠杆 73基于IT和服务深度融合的产品服务系统模式创新 731基于IT和服务深度融合的PSS创新 732PSS创新模式1——物理产品+售后服务 732PSS创新模式2——PSS集成 734PSS创新模式3——PSS效用服务 735PSS创新模式4——基于IT的新功能产品(服务) 736PSS创新模式5——智能产品(服务) 737PSS创新模式6——客户价值创造整体解决方案 738PSS创新模式7——智能产品服务系统 739PSS创新模式8——价值网络智能整合系统 7310PSS创新模式9——智能化产品服务系统运营平台
第8章“互联网+”驱动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81基于客户参与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811客户参与的概念与内涵 812客户参与的动机 813客户参与PSS创新的循环模式 814支持客户参与的组织变革——营销与制造整合 815营销—制造整合促进PSS开发绩效的理论分析 816营销—制造整合与PSS开发绩效的概念模型[223] 817数据收集与分析 818企业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819营销—制造整合促进PSS开发绩效的管理启示 8110客户参与PSS开发的实践 82基于供应商参与的PSS价值共创 821供应商参与的概念 822供应商参与对产品服务系统开发的作用机制 823供应商参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83基于众包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831信息技术与众包模式 832基于众包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第9章服务型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 91服务型制造网络 911价值链 912工艺内分工与价值模块 913服务型制造网络 92“互联网+”驱动的服务型制造组织 921去中间化 922小微化 923平台化 924服务型制造组织变革实践 93产业互联网 931工业互联网 932产业互联网
第10章服务型制造的营销模式 101营销理论的演进 10114P营销 10124C营销 10134R营销 1014服务营销理论 102基于营销视角的产品服务系统规划 103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价 1031面向产品的PSS定价 1032面向方案的PSS定价 1033面向效用的PSS定价 1034产品服务系统的收益管理 104产品服务系统的渠道管理 1041传统渠道 1042全渠道 105产品服务系统的促销 1051人员推销 1052广告促销 1053公共关系 1054销售促进
第11章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文化 111制造企业的文化 1111技术导向型文化 1112规模经济导向文化 112服务企业的文化 1121市场导向型服务文化 1122创新型服务文化 1123家族型服务文化 1124等级型服务文化 113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文化 1131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文化理念 1132服务导向文化 1133开放文化 1134柔性文化 1135知识文化 1136创新文化
第12章服务型制造与企业绩效 121引言 1211服务型制造战略 1212服务型制造战略的结果变量 122概念模型及假设 123研究方法 1231现有量表选择 1232量表内容效度检验 1233数据采集 1234信效度分析 124检验结果与结论 1241检验结果 1242结果讨论
第13章陕汽集团服务型制造实践 131陕汽集团概况 132陕汽集团经营环境分析 133重卡产业链分析 134陕汽集团服务型制造战略 135面向客户价值创造的产品服务系统开发 1351重卡客户价值公式 1352将发展车联网作为产品服务系统开发的切入点 136生产系统优化——打造协同制造模式 137营销系统转型——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138组织体系再造——德银平台建设 139陕汽集团实施服务型制造的绩效 1310陕汽集团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型 13101运营模式转型 13102商业模式转型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