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 自然常识、物理、化学、生物学 作者:石鸥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 内容简介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自然常识 物理 化学 生物学》以新中国60多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以时间发展为脉络,动态的、系统的、实证的阐明1949年至今教科书编辑出版的时代背景、编审制度、主要机构、编撰群体、内容概要、形式体例等方面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教科书发展的特点,形成有关教科书研究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视野,探求中国当代教科书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创建有中国特色教科书制度的自信心。《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自然常识 物理 化学 生物学》是基于作者多年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学与研究、长期的关于新中国教科书学术思考及系列研究论文、大量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个人收藏的基础上撰写的,既是研究新中国教科书史的系列学术专著,也可用作教育史、学术史、知识史等相关学科的专业教材和高校公共课教材。同时,《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自然常识 物理 化学 生物学》系对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各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奠定了该项研究的文献基础。 目录 第一篇 自然常识 概述 第一章 从生物界自然常识到无生物界自然——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自然常识教科书的探索(1949-1966) 第一节 在过渡统一中“苏化”(1949-1955) 一、全国大范围使用的自然常识教科书 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步统一教科书 三、日益“苏化”的“无生物界自然”课本 四、其他自然常识教科书 第二节 在模仿探索中本土化(1956-1965) 一、《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及教科书 二、各地改编的自然教科书及自编的《农业常识》 三、自然教科书的重新统一 第二章 从学工学农学军到工农兵常识——“文革”10年自然常识教科书的混乱(1966-1976) 第一节 内容混乱的常识教科书(1966-1971) 一、以《科学常识》命名的教科书 二、以《常识》命名的教科书 三、《农业常识课本》与《工农兵常识》 第二节 不断修整的常识教科书(1972-1976) 一、教育整顿中关注基础知识 二、“批林批孔”运动冲击下的教科书 三、各地新(改)编《科学常识》及《常识》教科书 四、常识课本的变异——《反孔和尊孔斗争的故事》 第三章 从知识性读本到科学启蒙教材——改革开放30年自然常识教科书的繁荣(1976-2011) 第一节 知识性的《自然常识》(1976-1980) 一、暂时过渡的自然常识教科书 二、注重知识的统编《自然常识》 第二节 科学启蒙的《自然》(1981-1991) 一、科学教育由知识性转向知识性与教育性兼顾 二、注重科学启蒙的《自然》 三、《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1986年)及相应自然教科书 第三节 多样化探索的《自然》(1992-2000) 一、小学一至六年级设置自然课 二、“八套半”自然教科书 三、各地实验自然教科书及乡土自然教科书 第四节 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的《科学》(2001-2011) 一、从小学到初中开设“科学”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三、修订教学大纲自然教科书
第二篇 物理 概述 第四章 从“同心圆放大”到“螺旋式上升”——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物理教科书的精简(1949-1966) 第一节 频繁修整的物理教科书(1949-1955) 一、精简物理教科书的改革 二、几种主要物理教科书 三、物理教学计划变动及课程标准(草案)颁布 四、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教科书及其讨论 五、《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颁布及教科书发展 六、不断精简的物理教科书 第二节 借鉴发展的物理教科书(1956-1966) 一、《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颁布及教科书发展 二、物理教科书编写权力下放 三、学制改革及补充物理教科书 四、重新统一的物理教科书 第五章 从“学即能用”到“三机一泵”——“文革”十年物理教科书的颠覆(1966-1976) 第一节 支离破碎的物理教科书(1966-1971) 一、天津延安中学试用课本《工业基础知识》及四年制《物理》课本 二、吉林省梨树县革命委员会参与起草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大纲(草案)》 三、上海市中学暂(试)用课本《工农业基础知识》 四、其他省市的《工农业基础知识》及《物理》课本 五、变异的物理教科书——《生产斗争知识》 第二节 开门办学的物理教科书(1972-1976) 一、理论与实践的纠葛 二、恢复名称的《物理》 三、仍以《工业基础知识》命名的物理教科书 四、专门性物理技术教科书 第六章 从知识型教材到科学探究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物理教科书的提升(1976-2011) 第一节 追赶现代化的物理教科书(1976-1980) 一、物理教科书的暂时过渡 二、全日制十年制物理教科书 第二节 不断调整的物理教科书(1980-1992) 一、五年制、六年制初中《物理》 二、高中物理教科书甲、乙种本 三、物理教学大纲的修订和物理教科书的修订 第三节 “一纲多本”时期的物理教科书(1992-2000) 一、义务教育八套半之物理教科书 二、高中必修与选修物理教科书 三、实验型物理教科书 第四节 注重科学素质的物理教科书(2001-2011)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三、修订教学大纲后的物理教科书 四、上海课程改革物理教科书
第三篇 化学 概述 第七章 从“描述”到“生产技能”——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化学教科书的求索(1949-1966) 第一节 交替变化的化学教科书(1949-1956) 一、《中学化学精简纲要(草案)》颁布 二、主要化学教科书 三、从化学课程标准到化学教学大纲 四、逐步统一的化学教科书 五、不断精简的化学教科书 第二节 联系生产的化学教科书(1956-1966) 一、《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颁布及教科书 二、重新编译中学化学教科书 三、化学教科书编写权利下放 四、学制改革化学教科书 五、补充化学教科书 六、重新统一的化学教科书 第八章 从“化工”到“生产引路”——“文化大革命”时期化学教科书的变异(1966-1976) 第一节 打破体系的化学教科书(1966-1971) 一、上海市中学暂(试)用《工农业基础知识 化工部分》 二、其他省市的《工(农)业基础知识 化工》及《化学》 第二节 波折反复的化学教科书(1971-1976) 一、恢复名称的《化学》 二、其他化学课本 第九章 从“物质合成”到“科学实验”——改革开放30年化学教科书的发展(1976-2011) 第一节 强调知识的化学教科书(1976-1981) 一、化学教科书的暂时过渡 二、全日制十年制化学教科书 第二节 不同水平的化学教科书(1982-1991) 一、五年制、六年制初中《化学》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甲、乙种本 三、教科书多样化的制度启动和化学教科书的修订 四、地方自编化学教科书 第三节 不断繁荣的化学教科书(1992-2000) 一、义务教育八套半之化学教科书 二、高中必修与选修化学教科书 三、地方自编的化学教科书 第四节 注重实验探究的化学教科书(2001-2011)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三、修订教学大纲化学教科书 四、上海课程改革的化学教科书
第四篇 生物学 概述 第十章 从“米丘林学说”到“摩尔根学说”——新中国成立17年生物教科书的发展(1949-1966) 第一节 全面苏化的生物教科书(1949-1955) 一、过渡时期的主要生物教科书 二、生物课程的改革 三、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统一生物教科书 第二节 结合国情的生物教科书(1955-1966) 一、《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修订草案)》颁布及教科书 二、生物课程的再次调整 三、各地编写生物教科书 四、再次规范的生物教科书 五、《农业基础知识》课本 第十一章 从“三大作物”到“田间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