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金融 碳中和的发展转型 作者:王广宇作 出版时间:2021年版 内容简介 我国确立了“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的里程碑。作为发展中大国, 我国计划仅用 30 年的时间减少排放,实现从达峰到中和任重道远。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深刻变革。消费、市场、监管、投资等领域该如何应对?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部门需要做出哪些改变?《零碳金融》一书尝试回答这些新问题。 本书聚焦碳中和实现的金融驱动力和经济分析,结合金融投资的一线实践,提出金融支持绿色转型主要有三个作用域:绿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转型金融——尤其是后者,在双碳目标落实中将发挥关键作用。本书还对碳金融、碳足迹、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监管等前沿问题深入分析,提出要完善绿色金融及碳金融体制机制,着重发挥转型金融在孵化突破技术和驱动产业“转绿”方面的作用。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靠政策、市场、技术三者合力完成。本书另外从数字化减排、有为政府以及新实体企业行动等角度,梳理绿色转型的综合路径。现代企业实施“减碳为零”战略,更多企业家抱着“重做一遍” 的精神躬身入局,吸引更多长期金融资本,投向低碳零碳科技,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规模化绿色产品和服务,才是全社会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通途。 目录 第一章 碳中和金融分析 一、双碳目标与新发展框架 / 003 (一)低碳转型是未来发展路径 / 003 (二)减排要依靠市场机制 / 004 二、绿色溢价 / 009 (一)平价碳成本 / 010 (二)绿色溢价与碳价 / 011 三、碳产权与外部性 / 012 (一)气候变化的外部性 / 012 (二)碳产权 / 012 (三)碳配额与碳信用 / 016 四、便利收益 / 017 (一)便利收益与风险溢价 / 017 (二)碳便利收益的期权特性 / 018 五、风险管理 / 018 (一)非市场风险 / 019 (二)市场基础、运行和滥用风险 / 021 第二章 绿色消费与碳足迹 一、碳足迹与碳信息披露 / 027 (一)碳标签 / 027 (二)消费源头减排 / 029 (三)碳信息披露 / 030 二、绿色消费引导绿色供给 / 032 (一)绿色战略顶层设计 / 033 (二)执行新型消费计划 / 035 (三)增加创新绿色供给 / 036 三、绿色行为与个人激励 / 037 (一)观念机制更新 / 037 (二)环保行为干预 / 041 第三章 零碳金融 一、金融:零碳化调整 / 047 (一)实现碳中和的三大金融域 / 047 (二)发展零碳金融至关重要 / 054 二、气候金融 / 056 (一)内涵与实践 / 057 (二)气候金融体系 / 059 三、权益与包容性金融 / 063 (一)权益金融和投资基金 / 063 (二)普惠与包容性金融 / 066 四、可持续金融 / 067 五、零碳金融应重视发展转型 / 069 (一)完善绿色标准??/ 069 (二)披露环境信息??/ 070 (三)激励低碳投融资??/ 070 第四章 碳金融 一、碳排放权交易 / 075 (一)交易标的 / 075 (二)商品与金融属性 / 077 二、主要规则 / 078 (一)交易制度 / 078 (二)市场主体 / 081 三、碳产品 / 082 (一)碳现货:新征程 / 082 (二)碳期货:大未来 / 084 (三)碳金融衍生品 / 086 四、碳基金投资 / 090 第五章 绿色金融 一、绿色信贷 / 101 (一)界定与概述 / 101 (二)绿色信贷制度 / 105 (三)银行绿色信贷管理 / 107 二、绿色证券 / 109 (一)界定与概述 / 110 (二)制度与指数 / 113 (三)ESG与信息披露 / 116 三、绿色债券 / 120 (一)界定与概述 / 120 (二)标准与实践 / 121 (三)发行条件与流程 / 127 四、绿色保险 / 131 (一)界定与概述 / 131 (二)制度与实践 / 133 (三)发展与保障 / 136 五、完善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 / 140 (一)优化绿色金融标准 / 141 (二)强化能力完善认证 / 142 (三)创新产品鼓励披露 / 143 第六章 转型投资 一、能源清洁和可再生 / 147 (一)清洁发电和可再生能源 / 149 (二)生物质开发利用(非电力) / 151 二、能源密集型制造业 / 152 (一)制造端是主要排放源 / 152 (二)制造业升级与减排 / 153 三、交通和居住产业 / 154 (一)新能源汽车 / 154 (二)节能建筑 / 156 四、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化 / 157 (一)动植物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 / 158 (二)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科技 / 161 (三)农业现代化设施与信息化 / 161 (四)林业科技与森林碳汇 / 165 五、突破性前沿科技 / 165 (一)碳减排技术 / 165 (二)零碳与负碳技术 / 168 第七章 有为政府 一、碳政策组合 / 175 二、碳税与碳边境税 / 178 (一)碳税的讨论 / 178 (二)碳边境税与碳泄漏 / 180 (三)碳关税对中国的挑战 / 182 三、碳监管 / 183 (一)国外碳市场的监管经验 / 184 (二)构建公平有效监管体系 / 185 (三)强化市场监管手段 / 186 (四)全程监管:从排放行为到配额交易 / 187 四、完善法制体系 / 188 (一)提高层级配套细则 / 189 (二)完善法制内在逻辑 / 190 五、消除非市场壁垒 / 193 (一)规范各行业减排技术标准 / 193 (二)构建碳排放核查体系 / 193 第八章 国际借鉴 一、美国:自主碳减排交易 / 197 二、欧盟:完备碳市场尝试 / 199 三、日本:碳排放总量交易 / 202 四、印度:探索碳期货和碳融资 / 205 第九章 数字化减排 一、数字化浪潮:推动减碳 / 211 二、数字化生活与居民减排 / 213 三、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减排 / 214 (一)数字产业发展优先减排 / 216 (二)数字化转型加速制造业减排 / 219 四、能源互联网驱动减排 / 220 (一)释放数字化潜力提效 / 220 (二)能源与工业互联网脱碳 / 221 五、数字化减排的新空间 / 224 (一)发挥大型科技公司的优势 / 224 (二)助力城市管理和运行减碳 / 227 第十章 新实体企业:重做一遍 一、实现碳中和,企业是主力军 / 231 (一)明确双碳战略 / 231 (二)培育低碳新模式 / 232 (三)内部碳资产管理 / 233 二、零碳金融:支持新实体 / 235 (一)服务之上更应支持转型 / 235 (二)传统金融加速“点绿成金” / 237 三、企业家精神: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 238 四、应对气候危机:中国企业在行动 / 241 参考文献 / 247 后 记 / 255 附 录 / 257
|